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事
前一篇我们曾提及了“百步穿杨”的典故,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这“百步”所对应的现代步数?若有遗忘,不妨再次翻阅记录,细细回味其中的奥秘。
今天,我们将为您展开另一则故事,请大家拿起纸笔,做好记录的准备!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出处详解】据《礼记·经解》记载:“《易》言:君子在开始时需谨慎,细微的差异如毫厘之间,最终可能导致巨大的错误。”此语出自古代文献,蕴深刻的道理。闻一多在《屈原问题》中的解析,使得这一成语的内涵更加丰富,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释义解析】即使是极小的误差,也可能引发巨大的失误。这比喻着无论做什么事情,起初的步骤都需认真对待。一旦开始时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结果就可能相差甚远。
成语背后的故事
在汉代,赵充国奉汉宣帝之令去平定西北的叛乱。见到叛军军心不齐,他采取了安抚的策略,成功使大部分叛军归顺。当汉宣帝命令他出兵时,他却遭遇了失利。后来,他在收集军粮时处理不当,导致了新的叛乱。赵充国感慨道:“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孙子算经》中详细描述了古代的度量衡单位转换关系。如蚕所吐的丝为忽,经过多次换算,“里”这一单位在古代既代表长度也代表面积或居住单位。唐代前,“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根据一尺约为23厘米计算,成语中的“里”大约为414米,“千里”则约为414公里。
让我们期待下一期节目,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更多关于计量的小故事,一同庆祝世界计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