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是清欢出处 人间至味是清欢前一句


一、西施浣纱,倩影留痕

据传,《百美新咏图传·西施》中所绘,乃清代王翬之笔下之西施浣纱的情景。《词谱·浣溪沙》一调,原为唐教坊曲,后被词家广泛采用,历代词作多达五千余首。此调源于西施溪边浣纱的典故,流传至今,成为词坛上的重要一阕。

二、《浣溪沙》韵,闺怨离愁与家国之悲

《浣溪沙》初创之时,多写闺怨、离愁,如赵松雪所绘之东坡先生像般,笔触婉转含蓄。唐代薛昭蕴的《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借越女西施之典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慨。此词上片述古,写西施入吴的不幸遭遇,遗恨不尽;下片伤今,写吴越山河皆成过去,宫殿荒芜,千古兴亡,唯有藕花菱蔓满湖。全词怀古伤今,寄寓了对唐王朝衰微的慨叹。

三、离情别绪,家国之思的深沉体现

南唐后主李煜所作《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则写国愁家恨,更显深沉悲痛。全词满含身世之感、之悲。如“转烛飘蓬一梦归”,道尽人生如梦的无奈与悲慨。南宋张孝祥所作《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抒发家国之悲,成为此调豪放词的代表。词中描绘边塞秋景,水天空阔,边地苍莽无垠,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故土和的思念之情。

四、超越愁苦,哲理之思的抒发

宋代《浣溪沙》创作极为繁盛,题材范围大大拓宽,兼有哲理、山水之作。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伤春惜时,感慨年华飞逝,语言清丽自然,意蕴深沉伤感。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不仅对仗工巧,声韵和谐,更寓意深婉,满含哲思。还有苏轼的《浣溪沙》作品,虽处困境而仍豪情不减,表达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