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 最著名的十大古文


《论语》中有一则记载:“子在齐闻韶乐,沉醉其中以至于忘却了肉味的时间长达三月。其言曰:‘不料竟能享受到如此美妙的音乐。’ 孔子在齐国,曾经体验了《韶》的魅力,被深深吸引,以至于忘记了肉的味道。

《韶》是雅乐的一种,传说由舜创作。它主要用来“明帝德”,即展现并歌颂帝王的德行。传说舜创作此曲,意在表达自己要继承尧的帝王之德。此后,《韶》乐常用于庄重的祭祀或大典场合。孔子认为《韶》乐是完美无缺的音乐,内容蕴美好和善良,舞蹈与声音优雅动人,达到了艺术的极致。这也就是他为何沉醉其中,“三月不知肉味”的原因。

“不知肉味”不仅是对音乐欣赏时进入的一种状态,一种沉浸于艺术中的美妙体验的描述,更是孔子对礼乐制度的理想追求的体现。他提出“以诗为兴,以礼为立,以乐为成”,将诗教与礼乐之教视为教育的三个阶段。对于天下而言,乐教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次,孔子来到一个叫武城的小地方,听到那里有弦乐之声,便对子游开玩笑说,治理这样的小地方哪里需要用到礼乐大道。尽管是玩笑话,但可以看出孔子对礼乐的深深认同。在孔子看来,礼与乐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韶》可以视为孔子所追求的礼乐制度的代表。

对于孔子而言,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道德和礼法的追求。“礼云礼云,难道只是玉帛的堆砌?乐云乐云,难道只是钟鼓的喧嚣?”这反映出孔子对于音乐的深刻理解,他看到了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