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w等于多少w mW毫瓦
功率及信号强度是决定有效传输距离计算方式的理论基石。在未来的网络覆盖设计里,我们将详细解析有效传输距离的计算方法。
一、基本概念
当有线网络的数据跃上魔法般的旅程,进入AP设备的有线接口,它便开始一段奇妙的转变。这份数据在AP的魔法作用下,从有线信号蜕变为射频信号,然后从AP的发送端(TX)经由线缆升空,以高频电磁波(如2.4GHz/5GHz/6GHz频率)的形式冲向天际。
这些电磁波穿越长空,偶然遇见无线终端的接收天线,数据便被接取并送至无线终端的接收端(RX)进行处理。逆向同样,从无线终端发送的数据也被这些神奇的电磁波带回AP的接收端(RX),经过魔法加持,再次化为有线信号,顺利进入有线网络。
图1 信号转换
图示中,发送与接收天线间的信号即为无线信号。信号强度在传输过程中会逐渐衰减。在此,我们将一同探讨几个关联的基本概念:功率、信号强度、EIRP、RSSI、下行信号强度及上行信号强度等。
二、射频发射功率详解
①代表AP端的射频发射功率,⑦代表无线终端的射频发射功率。在设计网络规范时,要确保发射功率与天线增益之和不超过规定的最大值。
EIRP(Effective Isotropic Radiated Power)即天线端发去时的信号强度,计算公式为EIRP = ① - ②+ ③。它代表了信号的原始强度,为后续的信号传输提供了基础。
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则指示了无线网络覆盖内某位置的接收信号强度。它是EIRP经过传输路径损耗和障碍物衰减后的实际值,反映了信号在实际环境中的表现。
下行信号强度指的是无线终端接收AP的信号强度,其计算公式为:下行信号功率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而上行信号强度则代表AP接收无线终端的信号强度,计算公式为:上行信号功率 = ⑦ - ⑥ + ⑤ - ④ + ③ - ②。
综合以上信息,接收信号强度的计算公式为:接收信号强度 = 射频发射功率 + 发射端天线增益 – 路径损耗 – 障碍物衰减 + 接收端天线增益。了解这些公式与概念后,我们便能更好地分析并优化无线网络的性能。
三、常用单位解析
电器的功率决定了其做功的速度,就像我们在炎炎夏日吃冰淇淋一样,快速降温需要大功率的电扇。在天线收发系统中同样需要电能转换为电磁波进行传输。然而这些电磁波的能量会随着传播距离迅速衰减。
为了更精确地衡量这种能量衰减及其他相关参数(如功率增益等),我们引入了dB及dBm等单位。dB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主要被用来表示信噪比及损耗的大小。例如dB = 10lg(A / B),其中A和B分别代表两个功率值。
而dBm则是用于表示功率大小的单位。比如,我们可以使用dBm来表示我们测定的一个功率值,转换公式简单明了:dBm = 10lg(功率值 / 1mW)。我们还需要了解dBi和dBd这两个表示功率增益的单位,它们虽都是相对值,但参考基准有所不同。
四、无线覆盖设计考虑
当我们将这些概念与单位融入到实际的无线网络覆盖设计中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如线路损耗、障碍物影响等。在了解这些因素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确定路径损耗和有效传输距离等关键参数。
通过深入理解功率和信号强度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单位和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无线网络的设计与优化。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