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秒等于多少秒 微秒,毫秒,秒的转换
自1969年起,量化投资理念开始萌芽,由爱德华·索普开创先河,成立了一家量化投资,他因此被誉为量化投资的鼻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1世纪,量化交易得以高速发展。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时,交易所的报价处理速度为每秒1000个报价,然而到了2013年,这一速度已经惊人地提升到每秒200万个报价,短短20年间,速度扩大了两千倍。
其中,高频交易占据了市场报价的绝大多数——高达90%~95%。这带来了海量的报价“噪音”,大量占用了交易所的通道资源,减缓了交易所数据处理的速度,导致普通交易者的通道堵塞;也延长了普通交易者获取交易信息的等待时间。
在高频交易中,时间因素至关重要。
纽约与芝加哥作为金融中心,相距700英里,但数据在光缆中的传输速度仅需7毫秒。这7毫秒是何概念呢?
1秒内含有1000毫秒。
对于高频交易者而言,即使是短暂的7毫秒也显得尤为漫长。为了更短的数据传输时间,一家高频交易公司不惜投入3亿美元,修建了一条穿越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光缆隧道,使得数据传输时间缩短至6毫秒。
在高频交易的世界里,每一毫秒的价值都超过了3亿美元。
尽管这些行为看似不公平,但无可否认的是,交易所也参与了其中。部分量化交易公司为了更好的交易速度选择将服务器布置在交易所附近,并因自身的订单流量大而获得了交易所的允许。
这一局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利关系——交易所与量化公司之间的合作。普通交易者却在这种合作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们的服务器被占据、他们的交易被影响。这仿佛是古代人们占据水源上游后对下游用水人进行的情景再现。
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变相的税收方式,从普通股民身上再次剥削。这就像是在普通股民身上再刮下一层皮,使其受到伤害但不会致命,以便继续被他们。
就像在比赛中,发令枪响之前就有人已经冲到了前面。贪婪、肆意与无节制的剥削行为依然存在。
还有部分交易平台与高频交易者勾结,在撮合系统中植入“木马”,让他们在市场上肆意普通订单的股民。
在交易所的撮合系统中,买单会根据价格和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排序。即价格更高的订单会排在最前面,价格相同的订单则根据提交的先后顺序排列。但某些交易平台却在订单排序上留有“后门”,特殊的高频交易订单会被优先处理。
特殊订单总能以最优价格最先成交,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动,它们的优先级始终最高。当价格上升时,这些特殊订单又能在卖单队列中排在最前进行最优卖出。每一笔交易只赚不亏。
在几毫秒之内,高频交易就能判断出买卖队列的优势并确认价格趋势的变动。在价格还未改变之前就已完成撤单操作。
在这样快速且复杂的交易环境中,个人投资者几乎无法与高频交易抗衡。他们只能无奈地成为高频交易的养料。
而高频交易只是量化交易的一个分支。由此可见,在量化的世界里普通股民是何等弱势。这就像是一个拿着长矛的原始人对战全副的现代战斗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