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联系
此篇为托物言志的范本,其文学地位不可动摇。在散文中,托物言志的技巧颇见作者匠心,于抒感、表达思考间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托"意寓"借",物显眼前,"志"藏其后。写物为基,言志为目的,物与志的关系紧密,有时甚至可视为等号所连接的简单关系。
托物而言,所借之物既可是静物如建筑、铅笔、水杯等,又可是动物如牛、蜜蜂等,亦或是植物如杨树、小草等。本文之主题,围绕植物——白杨树展开。
那么,物该如何下笔?以植物为例,其一应细写生长环境。环境之描绘,既可衬托物之特点,又可引出所托之物。《白杨礼赞》中环境之描绘兼具此双重作用。再观反衬之例,《爱莲说》中亦有巧妙运用。我曾以环境反衬之法写一文,示范于同学们,全文如下:
怀古·老榆树
在老家那几孔略显残败的窑洞旁,有一棵歪脖子老榆树。我对它心生敬意。
此树在人们的无视中生长,如今腰干粗细如盆口。虽外形如佝偻老者,但树皮粗糙的沟壑中却透出生命的坚韧。蚁虫在此聚居,春日绿荫里挂满榆钱。它虽外表贫瘠而丑陋,但生命之息却于此得以显现。其每一片绿叶、每一朵榆钱皆见证了生命的跋涉与存在。
我赞美这老榆树,更赞美如它一般坚韧不拔的父辈们。
再论物之写法,其二需细写外形。植物之外形即其干、枝、叶、根、皮等之形态、颜色、味道、触感等。《白杨礼赞》便详述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之特点。然须知,写物之形目的在于突出其鲜明特点,以达成言志之用。
又如物之写法,其三要突显内在气质或品质。外形之基础上加以阐述内在特质即可实现由外至内之过渡。《白杨礼赞》通过对比与抑扬之法展现了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完成对物之刻画后便需言志。由物至志之过渡需借助象征之桥梁。《白杨礼赞》中便巧妙地运用了此法。
托物言志至言志,象征之运用为关键所在。象征需分两步走:由物及人再由人及志。象征为托物言志之核心若处理不当则文气易断物与志易成表面之合而非神韵相通。
植物如此写来动物与静物亦同理。写法虽异然理则一也。再举一静物托物言志之短文供大家品鉴:
油灯的记忆
童年时期的我村尚无通电村民节俭多用油灯照明包括我家在内。
油灯结构简单由灯座和灯盏组成墨水瓶常作灯座之用而灯盏则需以铁片制成的小圆片加以捻子及棉线制作而成。
天黑后村子里沉寂而朦胧唯有各家油灯陆续亮起那时的火苗虽小却带给人光明和希望。
油灯下男耕女织孩子们也学习此情此景让人深感生活的宁静和希望之光。
油灯是那时的希望更是人们生活的不竭动力正如文中武汉请在心里燃起一盏油灯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