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来简单 《冬至》 唐·杜甫


冬至时节,在寒冷的农历十一月中悄然而至。其中,“至”字蕴极致之意,代表着冬日藏蓄之气至此达到极点。阴寒达到巅峰,而阳气开始初生,升腾之势逼人感受天之寒彻。太阳行至最南端,昼短夜长至极。古人视此日为天地阳气初生之时,新一轮的循环由此开启,寓意着“大吉之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一月十五日,为冬日藏蓄之气之极点。”冬至日,白昼短暂,太阳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而夜晚则显得格外悠长。古人以冬至为阴气极致到来的标志,同时也是阳气初生的日子,象征着日短至极、日影长至极的特殊日子。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个阶段:“初候蚯蚓结土中,二候麋角感阴退,三候水泉因阳动。”

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气曲而阳气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初生,但阴气仍然强盛,土中的蚯蚓仍保持蜷缩状态。麋角感阴退:麋与鹿虽同属一科,但阴阳属性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向后生长,属阴,随着阴气逐渐消退,其角也随之脱落。水泉因阳动:由于阳气初生,山间的泉水也开始流动并带有温意。

冬至是农历中重要的节气,也是的传统佳节。《清嘉录》有言“冬至大如年”,表明古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人们视冬至为阴阳自然转化的日子,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各地在冬至有各自的习俗,如北方地区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

古人常将冬至视为另一个新年的开始,为此留下了诸多感人的诗篇。如宋代陆游在《辛酉冬至》中所写:“今日南至日,寂静度门扉。家贫轻节序,身老畏加年。”从中可见冬至时人们对增福增寿的期盼。

冬至后,民间有“数九”的习俗。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七十二天。期间有朗朗上口的《九九歌》传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寓意着寒冬过后,春天将至。

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冬至日人们会画一枝素梅,共八十一瓣。每日染一瓣,待瓣染完则九九出,春意渐浓。这无不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品味。虽然冬至时节寒冷依旧,但阳气已在悄然生起,春的气息已在悄然酝酿。

在冬日的某个日子里我走出城市来到郊外漫步时看见:田野中的麦苗吐露出一片绿意枯枝在天空下静静伫立不再突兀而有一些不畏寒冷的鸟儿栖息在枝头它们安静而乖巧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冬至是季节的一段插曲季节是人生的一幅画卷当冬至来临之际远在他乡的游子们背起行囊回家与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拉家常为父母斟上一杯热酒这份冬日的温暖将成为我们永远的珍藏。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国同行·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文章《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与祖国共同成长》获得“福彩杯·我与新”有奖征文一等奖;《曲阜之旅》荣获“孔子文学杯”全国华语文学大赛金奖;《寻觅西柏坡的故事》荣获“延安杯”最美游记作品奖;诗作《化蝶》获得首届“新文青”全国青年诗人短诗大赛优秀奖。

访问我的博客请点击剑梅楼主httpblog..cn/jianmeilou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