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初三化学改良酸性土壤用什么


土壤的酸碱度

酸碱度是土壤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pH值来衡量。简单来说,pH值为7时土壤呈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大于7时为碱性。我国土壤的酸碱度被划分为五个等级,从强酸性(pH值小于5.0)到强碱性(pH值大于8.5)。

以下是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几个主要因素:

1. 雨水中的碳酸。

2. 微生物和植物根部的代谢产物。

3. 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

4. 硫化亚铁氧化生成的硫酸。

5. 化肥的分解。

当土壤形成酸性环境时,粘土和腐植质上的碱性金属离子会与H+进行交换,从而导致这些金属离子的缺乏,使土壤呈酸性。为了维持土壤的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增施有机肥和农家肥

在作物种植前,施足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这样不仅能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还能促进根际微生物的活动,将土壤中难溶性的矿物质元素转化为可溶性的养料,从而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

二、适时施用生石灰

生石灰属碱性,能中和土壤的酸性。对于酸性较强的土壤(pH值低于5.5),特别是土质粘重、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应适当增施生石灰。其施用量大致为每年每亩50至100公斤左右,并以基肥为主。施用生石灰的量应逐年递减,一般第四至五年应暂停施用一至两年。

三、合理配施化肥

在增施有机质肥、提高土壤缓冲性能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酸碱程度和肥力状况,合理配施化肥。对于酸性土壤,宜选施碳铵、氨水等碱性氮化肥;磷肥则以选施钙镁磷肥为佳。若需施用酸性化肥,如过磷酸钙等,则应结合适量施用石灰进行中和。

四、种植与土壤酸碱度相适应的作物

如绿豆、油菜、荞麦和水稻等耐酸性作物,通过整地管理使土壤活化来调整土壤酸度。

五、水旱轮作

改善理化性状,防止水土流失。对于酸性土,实行水旱轮作(每2至3年换一次作物),可以改善土壤的耕性和理化性状。在栽培过程中,实行播后盖膜和调整复种方式等措施也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

对于碱性土壤的改良措施同样重要:

一、选择适当的化肥

碱性土壤宜选施易溶性的酸性化肥,如氯化铵和过磷酸钙等。若施用碳铵,应注意在土壤湿润条件下进行深施或覆土施用。

二、深耕与疏松表层土壤

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变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深耕还能切断毛管,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抑制盐分的返渗。

三、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既能中和碱性又能活化土中的钙质。常见的有机肥源包括绿肥、人与家畜、家禽的物以及生活垃圾和庄稼秸秆等。

四、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

引种耐盐、洗盐植物如怪柳等,利用植物排盐。施加微生物菌剂也是改良盐碱土的有效生物方法之一。通过耐碱耐盐微生物的作用来改善植物的根际环境可以减轻盐分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从而改良盐碱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