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本文主旨 天净沙秋思翻译200字左右
马致远(约1250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现今北京)人士。他曾任职于江浙行省务官(亦有一说为江浙省务提举)。晚年时,马致远选择了隐退生活。据传,他创作了十五种杂剧,现今仅存的作品包括《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以及与人合著的《黄粱梦》等七部作品。虽然《误入桃源》仅存残曲,但也有说法认为南戏《牧羊记》亦出自他手。
马致远的作品多以神仙道化为主题,因此他也被人称作“马神仙”。他的曲词洒脱而豪放,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一同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成就尤为显著,辑本《东篱乐府》收录了百余首小令。
【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代 马致远)
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昏鸦在啼叫,小桥水潺潺,人家炊烟袅袅,古道边西风中一匹瘦马在行进。
夕阳渐渐西沉,身在天涯的断肠人更加思念家乡。
此小令虽无一字提及“秋”,却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深秋漂泊的画卷,恰到好处地传达了旅人凄苦的心境。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将九种意象并列,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落日图”。在这幅画中,“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画面尤其引人注目,“瘦”字精准地刻画了旅途的艰辛。而“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组景物相互映衬,从不同角度突出了“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
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夕阳西下”为整幅画面增添了夕阳的余晖,使得各个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令人心生迟暮之感的秋日黄昏行旅图。而“断肠人在天涯”则直接抒发了旅人的思乡之情,为整首曲的主题点睛之笔。此二字不仅揭示了前面各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是突出了“在天涯”的感慨。
整首曲语言精练,结构巧妙,借助苍凉迟暮的秋景,巧妙地传达了浓重的天涯漂泊情怀。此曲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实为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