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秋意渐浓,时光流转至9月22日21时31分,我们迎来了“秋分”节气。

秋分:平分秋色,出自《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秋分时节,天高云淡,天气清爽而明朗,给人的感觉恰到好处。

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空,让人感受到“爽、朗”二字。爽者,天气感觉清爽;朗者,天空感觉明朗。

秋毫得以明察,秋水得以望穿。

正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是昼夜均等、寒暑平衡的时刻。各地的季节更迭却大不相同。

在秋分的北方,新凉已过,轻寒渐来。而塞北的秋分则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此时的秋风带着催促,提醒人们添装加衣。

对于江南而言,秋分时常是冷热交替的时刻。南方在秋分后依然可能闷热难耐,人们将这种天气称为“木犀蒸”。为何称其为“木犀蒸”呢?

木犀,曾是桂树的俗称。在农历八月,也就是桂月,桂花飘香的时候。清代《清嘉录》描述:“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也就是说,在桂花即将开花的时候,常有闷热的天气,仿佛桂花是因闷热而开花,因此这样的天气便被称为“木犀蒸”。

古人认为秋分是一个分界线。秋分之前暑气余留,秋燥或温或燥;而秋分之后寒意渐浓,秋燥转为凉燥。因此过了秋分,饮食宜以清新、温润为主。

《管子》曾言:“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淮南子》也提到:“秋分蔈(biào),草木零落定而禾熟。”意味着收成多少、年景好坏在秋分时节已有定论。

人们收下粮食后便忙着晒粮、晒菜等。在收割、晾晒之后,还有一个民间习俗——“送秋牛”。

立春时送春牛劝耕,而到了秋分则送的是“秋牛图”。送图的人往往是最能说会唱之人。他们讲述秋耕事项及吉祥话儿,以此劝说人们不贻误时令。

这种习俗也被称为“说秋”,而那些说秋说得好的人被尊称为“秋官”。立春鞭春与秋分说秋一样都是关于劝耕的习俗化行为艺术。

在秋分的日子里,我特别喜爱那句诗:“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秋天虽带来一丝轻寒却让人感到舒畅、醒神。

但希望天气不要过于急促地转换冷暖交替之风频繁更迭。“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这是我对这个季节的期望。

疏朗的时节总是让人心生快意。此时节三候各有特色。

初候“雷始收声”——雷电不再频繁响起。古人认为雷电乃龙所为。春分雷鸣声起龙登天;而到了秋分则潜入深渊。与季节相吻合。二候“蛰虫坯户”——蛰虫们开始修缮门户更加坚固。三候“水始涸”——虽然夏雨遗存的积水逐渐干涸但也是秋季的一种独特美。

让我们进一步品读诗词中描绘的秋天...

《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带来的是一种清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