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主体是指 认识的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在思想重建与知识进化的旅途中,【梁学的新视野:传统智慧的现代重构21】我们意识到“感性先行,理性跟随,最终超越至悟性”的观念转换,这一转变将人类认识的主置归还给了悟性,揭示了人类理性难以完全掌控世界这一现实。

科学问题的本质是认识论的问题。传统上,西方科学观念偏重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路径,赋予理性无上的地位。这种以理性为主导的认知方式忽视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而当我们转向“感性-理性-悟性”的思维模式时,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认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感性作为认识的起点,是较低层次的悟性体现。而悟性,则是一种高层次的感性。它超越了单纯的感性和理性,成为人类认识的核心。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常常会经历从直觉到逻辑推理的过程,这正是悟性在起作用。

为何说悟性是人类认识方式之本?当我们深入思考日常的思维活动时,我们会发现,真正的思维过程往往不是完全由理性主导的。有时,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突然闪现一个灵感或直觉,这就是悟性在起作用。我们不能单纯地依赖理性来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的“感性-理性-悟性”的正反合螺旋环有何意义?这一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科学观念。传统的科学观念依赖于理性,而新的思维模式则将悟性置于认识的核心位置。这种观念的转变将对我们的科技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理性与悟性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地位。理性被西方人所重视,而悟性则更受人重视。随着科学观念的转变,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东方科技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

对于后续的思考者而言,以下的内容或许能引发更深的思考

科学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控制,它还反映了人类的哲学思考。梁漱溟认为,传统人缺乏探索外物的决心和科学意识。而有限哲学的眼光向内,则提醒我们关注人类的自我认识。在认识世界的我们也需要关注自己的认识方式和能力。

当我们以有限哲学的眼光向内看时,我们会发现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提示我们,不能单纯依赖理性来认识世界。相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悟性的作用。通过重新审视和认识我们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

以前对于人类认识行为的二分法“感性-理性”在面对真正的思维过程时显得力不从心。而现在,“感性-理性-悟性”的三分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这种新的思维模式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认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有限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理性与所谓的“绝对理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应当摒弃追求绝对理性的幻想,转而关注人类认识的真实过程和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局限性。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认识方式和能力。不能仅仅依赖于理性和知识来框架世界,更应依靠悟性和智慧来认识世界。

这样看来,基于人类认识能力有限的有限哲学不仅不无用处,反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将引导我们开启自我认识的新征程,让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估过去的认知方式。

在未来的探索中,我们将更加重视直觉、灵感等被视为边角料的认知材料。它们将成为我们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通过重新审视和认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方式,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与之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