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一二三定律公式


16世纪,丹麦天文观测家第谷·布拉赫在观测中发现了仙后座的一颗新星,他经过连续十几个月的观察,记录了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这一发现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让我们知道这种情况并非新星的生成,而是暗到几乎看不见的恒星在消失前发生的过程。

第谷通过对星位的精确测量,试图发现恒星的视差效应,即地球运行引起的恒星方位改变,但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他开始对哥白尼的地动说持反对态度,并提出了自己的宇宙体系见解:地球是宇宙中心静止不动的,行星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则率领行星绕地球转动。这一理论在17世纪初传入后,曾被接受过。

第谷去世后,他的助手开普勒利用第谷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即开普勒三大定律。这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开普勒的定律在科学思想上表现出无比勇敢的创造精神。他否定了遵循完美的均匀圆周运动的观念,提出了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观念。他的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指出,每个行星都沿自己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面积定律)指出,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指出,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的定律彻底摧毁了托勒玫的本轮系,将哥白尼体系从本轮的桎梏下出来,为其带来了充分的完整和严谨。哥白尼的日心说经过开普勒的验证和阐释,得到了更广泛的认识和接受。开普勒的辛劳巩固了哥白尼的理论,他的洞察力和智慧为后来的科学家研究行星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无论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曾认为行星是作匀速圆周运动的。但开普勒通过对火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行星并不是作匀速圆周运动,而是沿椭圆形轨道运动的。这一发现对天文学和物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开普勒的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运动,也适用于其他运动。他的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为后来的科学家研究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工具。开普勒的成就不仅是对哥白尼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对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

开普勒的定律在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工作不仅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研究运动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也为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基础。虽然开普勒的一生充满艰辛和挫折,但他的贡献将永远被科学史所铭记。

太阳系的结构、行星的运动规律,这些都是开普勒等科学家通过长期观察、研究和推算得出的结果。这一切都是在没有现代望远镜的条件下完成的,更加彰显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