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绝指的是什么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
诗圣杜甫有诗云: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流。”其中,“王杨卢骆”便指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提及初唐四杰的诗文,确实令人赞赏不已。然而我们在赞誉“四杰”的文采时,却常常忽视他们身上的另一亮点。
说到这个亮点,需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与“四杰”同时代的几位著名诗人的生平。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生于公元645年,比王勃年长几岁,他与王勃同为唐代近体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五言律诗格律严谨,为人称道,但背后却有一个难以洗刷的污点。
武则天晚期,张氏兄弟因外貌出众而得宠于女皇,成为某些臣子争相交结的对象。杜审言亦未能免俗,与张氏兄弟交好。当神龙发生、张氏兄弟被杀后,杜审言因此付出了代价,被流放到遥远的峰州。此地的遥远程度令人惊叹,现今位于越南西北部。
与杜审言并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三人中,有两人与杜审言类似错误,这恰恰印证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苏味道的诗句“火树银花合,星河铁锁开”诞生了脍炙人口的成语“火树银花”。另一个成语“模棱两可”与苏味道息息相关。他因性格精明圆滑、怕担责任而常挂此口头禅,因此得名“苏模棱”。
崔融、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诗名虽显赫一时,但道德污点亦难以抹去。他们虽为诗界翘楚,却在道德上备受审视与批判。相较之下,初唐四杰则显得更为高尚,他们未曾向低头,时有抗争之举。
例如骆宾王,他曾为起兵武则天的徐敬业撰写《讨武曌檄》,名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为其赢得了不朽的声誉。即使身陷时,他也创作出《狱中咏蝉》,展示其高洁情操。
四杰中,杨炯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他年轻气盛,不甘居于王勃之后,但他的真实个性并未影响他与王勃的友谊。王勃离世后,杨炯为其诗文作序,高度评价其文学成就。
杨炯的愤世嫉俗在唐代诗人中亦属前列。他发明的“麒麟橦”一词便是他对那些虚伪矫饰之人的嘲讽。
像杨炯这样的真正恃才傲物之士是绝对不会像杜审言、宋之问等人那样的。杜宋等人未能跻身“初唐四杰”之列或许与他们的德行有亏乃至行有关。这正如后世的蔡京被剔除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列一样,是对他们道德缺失的警醒。
回首这些诗人的生平与创作,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他们的文学才华,更能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与。
初唐文人的风骨与品格值得后人敬仰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