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孰的古义
12.17 季康子对孔子求教治理之道。
孔子答道:“治理之道,即正道。若君身先正,则众人何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咨询如何施行之法。
孔子答曰:“的本质就是端正之道。您若能以身作则,行正道,谁又敢不遵从正道呢?”
【深入解读】
季康子,作为氏族季孙的代表,名肥,拥有鲁哀公时期的实权地位。
“正”一字蕴中正、方正、端正及正道的意味。
当提及“子帅以正”,“子”指的就是季康子;而“帅”字在此处同“率”,象征着领导与表率的作用。
作为鲁国的重要,季康子掌握着的实际权力。孔子对于治理之道的见解在于“正”,这其中不免含有对周礼的恢复所进行的批评与规劝。虽然此意较为浅显,但我们仍可深入探讨。
关于孔子所说的“治理之道,即正道”,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含义。 “政”字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便有此字,它既通“正”,也通“征”。古时的“政”字并不像后来那样与“中正”、“方正”等词义相关联。
在甲骨文中,“政”字由“攴”和“正”组成。其中,“攴”作为形旁,象征手持器械,暗示其本义与治理事务或武力行动有关;而声旁“正”则由“止”和“丁”组成,其本义涉及征讨城邑,这说明“政”字最原始的含义与武力征伐有关。而后世对“政”字的解释,还有“征税”的含义。“政”字的本义并非十分美好。
尽管古时“政”与“正”字通用,但当“正”字的词义演变为中正、方正、端正、正道等意义时,“政”与“正”已非同一概念。作为一位大学者,孔子仍坚持用表示正道的“正”字来解释“政”,这体现了他对道德的取舍与考量。他再次强调了与的关系,这是孔子对周礼的传承与发展。
当我们深入理解这一层含义后,孔子的第二句话便更容易理解了。“子帅以正”,强调了以德治道,突显了领导的示范作用,强调用德行来引导;“孰敢不正”,则是通过礼乐、领导示范来达到化民成俗的效果,这样人们自然会自觉遵循正确的道路。
如果还需要强调的是:
领导的“帅”体现在行动和表率上,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而非仅仅是在口头上的喊口号或满口的仁义道德。
而所谓的“敢”,并非外界的强制,而是内在的价值自觉,是通过羞耻心不断纠正自己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