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的读音 书声琅琅下一句接什么
古人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流传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这也正是对读书声的尊崇之情的体现。在古代,人们常用“琅琅”来形容读书的清朗、响亮之声,以示对学问的崇敬。
在今日的汉语中,更倾向于使用“书声琅琅”来表达这一概念。这其中,“朗”字是一个形声字,由“月”和“良”构成,原指明亮如“明朗”、“晴朗”,后来引申为声音清晰、洪亮,如“朗读”、“朗诵”、“朗声”、“朗笑”等。当“朗”字叠用为“朗朗”时,既可指明亮、光线充足,如“朗朗乾坤”、“秋月朗朗”,也可指声音清晰、洪亮。
而“琅”字也是一个形声字,由“王”(即玉)和“良”组成,原本指琅玕,即形状像珠的美玉或美石。叠字连用为“琅琅”,成为象声词,原指石玉相击的声音,如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描述的“儡石相击,琅琅磕磕”。这个词语也引申为形容其他清晰、响亮的声音。古代社会重视玉的象征意义,玉被视作高洁的象征,“琅琅”一词也常被用来表达对尊崇对象的赞美。如在唐代韩愈的《祭柳子厚文》中,“琅琅”一词用于形容柳宗元的临终遗言,流露出对其深深的尊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