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斯人谁与归表达了什么


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讨论,在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的学子中掀起了一波回忆的热潮。

这篇课文出自《孟子·告子篇》,被我们亲切地称为《孟子二章》。其中一篇讲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另一篇则是我们熟知的“,失道寡助”。

《孟子二章》是必背篇章,因此在我们校园里,常常能听到有人朗诵“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句子更是深入人心。

在校园的小树林里,总能看到同学们边散步边背诵课文,手里着课本。当年若背不出老师规定的课文,可是要受罚站的。

我上学那会儿,生活并不富裕,时常吃着简单的小米饭和大碴子粥,因此对“饿其体肤”的句子印象深刻。背诵这篇课文时,我总是能快速地记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记得当时有些同学说话时会将“是人”读作“斯人”,老师会进行讲解和纠正。我们敬爱的马玉斌老师,一个学识渊博的好好先生,他总是对我们宽容大度,只要我们功课好,他总是视而不见。

马老师曾讲解了为何是“是人”而非“斯人”的原因。他解释说,先秦时期的文章讲究抑扬顿挫、合辙押韵,“是”字作为去声、入声与文章的上句搭配更加顺口。

认真思考的读者会发现,当我们将整句话连起来念时,“是”字确实更加顺口。但随着《岳阳楼记》的普及,“斯人”的用法逐渐流行起来。

尽管岁月如野驴般奔腾,过去学习《孟子二章》和《岳阳楼记》已经三十多年了,但那段时光仿佛就在昨天。我现在虽然已经不再常喝酒,也对很多事情不再那么较真儿了,“是人”“斯人”之争却像一把钥匙,重新打开了许多尘封的记忆。

回想当年挑灯夜读的岁月,许多话涌上心头:黄鹤一去不复返,而关于“斯人”与“是人”的争论却依旧继续。学子们逐渐老去,但那些回忆中的忧愁与欢乐依旧如初。

在《岳阳楼记》中,“斯人”的用法确实更为恰当。而在《孟子二章》中,我们争论的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差异,更是对那段难忘岁月的追忆。

如今有古碑为证,“斯人”是正确的用法。但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通过这些争论回到过去,回忆起那些与“茴字四种写法”类似的趣事和糗事。

时间不停歇地前进着,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比如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课文和那些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