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有哪些 一风二赋三圣四书五经六艺


桂下漫步历史之痕

在1936年初的时光里,浙江大学新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心怀对学术的崇高敬意,立志要为浙大引入一位国学大师。这位备受期待的人选,最终落在了马一浮身上。

马一浮,被誉为“新儒家三圣”之一,来自浙江绍兴的书香世家。年仅十五岁时,他就已在当地展露出非凡的才情,人称“神童”“怪才”。那一年,他与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同登绍兴县试榜首,马一浮更是以出色的成绩独占鳌头,令主考官汤寿潜对其才情大为赞叹,并将许配于他。

马一浮不仅自幼熟读儒家经典,还精通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涉猎欧美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他曾在1902至1904年间游学欧美,沐浴于异国文化之中,成为那个时代学贯中西的学者之一。

归国后,马一浮暂居杭州广化寺,致力于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研读儒释道典籍。关于他在西湖文澜阁遍读《四库全书》的传说虽有所争议,但其博大的阅读量却为友人所认可。弘一大师李叔同曾对弟子丰子恺描述马一浮的惊人记忆力与阅读量:“马先生仿佛生而知之。假设有个人生来就会读书,每天读两本且过目成诵,到了马先生的年纪,所读之书仍不及他之多。”

虽然竺可桢对马一浮心生敬仰,但邀请他来浙大任教的过程却颇费周折。马一浮专注于学问,心无旁骛。直到竺可桢三次诚挚邀请后,马一浮才在1938年4月于江西泰和的浙江大学开始了他的“国学”。

在浙大,马一浮的“国学”每周举行一次,内容自由灵活。他主要讲解的是自己提出的“国学即六艺之学”的观点。“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马一浮认为这六艺不仅指具体的经典书籍,更广泛地指代六类或六个部门的文化学术或。

为何马一浮如此推崇“六艺”?他认为“六艺”能够统摄文化,是学术的源头。一切学术都源自“六艺”,其他皆是其分支。不仅如此,“六艺”还能涵盖西方学术。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理,社会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以真善美为要义,法律经济则需遵循书礼”。西方文化艺术的追求与“六艺”中的真善美不谋而合。

马一浮的讲学在浙大深受师生喜爱,连校长竺可桢也多次前往听讲。他的讲稿后来被汇编成《泰和会语》,其中关于国学的见解被后世学者视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