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哪四库 什么叫四库


《四库全书》为清朝乾隆年间皇家的大型历史文献编纂工程。这一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始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虽前一年便已开始筹备,但直至1782年才最终完成。参与编纂者多达三百六十余人,他们用心用意地开展这项宏伟的工作。

该书总计收录书籍三千四百七十种,共七万九千零一十八卷。另外还有六千八百一十九种书籍虽未被收录,但其书目得以保存。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对我国历代主要著作的全面搜集与整理,充分体现了编纂者的广博学识与严谨态度。

“四库”一词源于其分类方式:经、史、子、集。这四部下又细分为众多子类。例如,“史部”就涵盖了从正史到各种杂史、时令、地理、政书等十五类内容。这种细致的分类与严谨的排序方式,不仅方便了学术研究者的查阅,也彰显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完成编纂后,《四库全书》并未进行刻版印刷,而是精心抄写了四部正本,分别珍藏于北京的文渊阁(位于故)、文源阁(园内),以及沈阳的文溯阁和承德的文津阁等皇家藏书楼中。为防遗失或损坏,还额外抄录了扬州的阁、镇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三处副本。

历史的沧桑变迁使得这七处藏书楼中的书籍命运多舛。如文宗阁、文源阁等地的藏书在历次战争中遭受重创;阁和文澜阁的藏书在历史中散佚;文渊阁的藏书在前夕被运往。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便于后世学者查阅与研究,《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还同时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辅助性工具书。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不仅代表了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