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拐点怎么求 曲线拐点坐标怎么求


茆京来

如何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和谐共生?这是环境经济学者们不断探索的议题。环保界的领军人物陈吉宁曾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概念,为我们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近期,浙江大学发布了一份报告,预示着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可能即将到来。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这一理论最初由经济学家提出。他们利用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构建了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宏观经济指标,得出了一个典型的倒“U”型曲线。该曲线的意义在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环境污染程度先增后减。这一理论的前提是同质性,即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经历相似的环境污染水平轨迹。实证研究结果却显示,利用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研究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

EKC曲线的拐点位置,即环境污染程度最高点的人均收入水平,是研究的关键。由于研究中使用的污染物指标多样(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使得不同研究的拐点位置有所不同。经过包含发达和发展中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后发现,EKC曲线的拐点通常处于5000至15000美元的范围内。

对于那些贫富差距大、环保意识薄弱的来说,往往因为对低端产品的需求量大而使得EKC曲线的拐点右移。这样一来,环境得到改善的时间便会被推迟到更高的收入水平阶段,进而导致环境的持续污染、环境污染存量的增加以及对未来环境和污染治理的负面影响。相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以及受到高收入污染产业转移影响的低收入则可能出现曲线拐点左移的现象。

我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已逐渐从大规模工业化阶段过渡到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或发展中期,这使得环境污染问题不可避免。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这也意味着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流量高于东部地区。

尽管我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较低。多数研究认为,我国的EKC曲线仍处于以人均GDP计量的曲线左半部分,即高增长、高污染阶段。预计我国EKC曲线的拐点将在人均收入5000至20000美元的区间内到来。这一时间可能因贫富差距、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际承诺的节能减排等因素而有所推迟。

EKC曲线不仅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更体现了经济部门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经济与环境的效率背离,从而引发资源错配和更为恶劣的环境状况。为保持良好环境趋势,需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优化贸易、加强环境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