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为仁 为什么要批判克己复礼


在古老的《论语·颜渊》篇章中,流传着一段深邃的对话。颜渊向孔子请教关于仁的道理。孔子则以“克己复礼”作为回答,阐述了仁的内涵。颜渊进一步询问具体的实践方法,孔子则告诫他远离不符合礼制的事物——不看、不听、不说、不行动那些不合礼法之事。

“克己复礼”,是孔子针对颜渊的独特。颜渊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位列七十二贤之首,他的品行受到孔子的高度赞誉。正如孔子所说,颜渊生活简朴,居于简陋之处却能保持乐观心态,充分展现了他的高尚德行。

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孔子强调了“克己复礼”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君子需自我约束,抑制私欲,使言行举止都符合礼仪规范。这里的“礼”,通常指孔子所倡导的周礼。具体而言,就是遵循那四个“非礼勿”的原则,即不观看、不听闻、不谈论、不执行那些不符合礼制的事物。

颜渊虽自认为资质鲁钝,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孔子的,致力于用学问丰富自己,以礼仪规范自己。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不同弟子提出的问题,他总是给予个性化的回答。

例如,当仲弓询问仁的道理时,孔子教导他要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事物和每一个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无论是在治理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不要心怀怨恨。再如司马牛,他因话多而急躁,孔子则告诫他说话要慎重,不要过于多言,这也是他对司马牛理解的“仁”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