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纵观古今,宇宙万象的可知与不可知之争,犹如哲学长河中的波澜。由此,诞生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激烈辩论。

可知论者主张人的主观思维与客观存在之间存在着互通互融的关系。他们坚信,人的意识能够不断反映并修正对客观规律的认知,进而改造外部世界。这种观念植根于素朴唯物的原始认知,如“眼见为实”,认为人的认知源于客观世界的影响,真实的主观知觉与客观存在高度一致。

对于世界的认识,人们从自身的精神意识世界出发,一旦理解了心灵的本质,便觉一切皆可洞察。这是极端唯心的可知论观点。

人类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对世界的认知,以期把握本质规律。在客观世界的探索中,人类不断总结经验、交流信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可知论者坚信,没有无法认知的事物,只有尚未被发现的秘密。

与之相对,不可知论则否认主观思维与客观存在的互相贯通。他们认为,人的感官对外界的反映存在差异甚至错觉,因此感官不可靠。这导致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难以通过人的感官来确认,如盲人摸象、杯弓蛇影等比喻所示。

生命有限,宇宙无穷。人的感觉经验所形成的认知是主观的,对于感觉之外的事物和引起感觉的元物质,人类一无所知。在主体感官和先验自我之外,可能存在着不可认知的客观物质。尽管这些客观事物与人的感官相互作用,但它们并不具备同一性。

人的先天感知能力包括对时空的感知、判断推理的元概念以及反思追问的能力。人们在探寻形而上的物自体时,不断追问宇宙的起源、的形成等深奥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人们会因困惑而陷入不可知论,从而放弃求知。这种观点割裂了人的感知与实践同客观事物本质的联系。若忽视已知的事实和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将会在探索道路上多走弯路。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闭门造车和闭关锁国就是缺乏信息交流的后果。

在社会实践中,结合已知的信息规律去探索未知是明智之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规律、改造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