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上寒山石径斜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文墨深处之寒山寺

在童年的诗篇中,我钟爱张继的《枫桥夜泊》与杜牧的诗句,它们描绘的寒山寺与秋意浓厚的山林景色总是让我心驰神往。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知晓“寒山”并非实指一座山,而是因秋意渐浓,草木萧瑟,给人带来寒意之感的象征。在我心中,我仍幻想着一座高远飘逸、仙风道骨的寒山,山顶之上一寺独立,令我这老者心生探秘之念。

一日清晨,我乘坐大巴从苏州城向西出发。经过一阵休憩,当导游指着窗外说:“那座白塔正是寒山寺。”时值秋雨绵绵,白塔孤立其中。虽然密集的人工林遮蔽了视线,但我知道,寒山寺并不在高高的寒山上独领,而是在一处高地怡然自处。

我手持雨伞穿行于青石小巷之中,如同戴望舒在《雨巷》中所描述的那样。然而此处,一边是售卖纪念品的店铺,一边是的寺墙,俗世与净土相互映照,仿佛人生的两难抉择。

步入大雄宝殿,除了庄严的佛像外,还供奉着两座僧人的石像。二人原为红尘中人,因共同的爱恋而先后遁入空门。多年修行后相见,二人合掌相笑,大彻大悟。这一传奇在民间广为流传,二人被称为“和合二仙”,备受尊崇。而“寒山”之名则是在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中得以流传。

他以与和善之心,将发扬光大,将“和合”之思深植于信众心中。妙利普明塔院便被人们熟知为寒山寺。

岁月流转,“寒山”虽已离世,但一位名叫张继的大唐诗人却在古运河畔的枫桥夜泊时,听闻寒山寺的钟声隐隐传来。这钟声如白霜般洒在深秋的江面上,久久不散。乡愁、恋情以及人生的愁思在张继心头缓缓升起。他的诗笔将这秋意与愁思化作永恒的诗篇,流传千百年。

今日的寒山寺虽历经千年风霜与火灾,却始终屹立在苏州阊门外、古运河畔。它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一次又一次的钟声撞响祈求着国泰民安。

愿这份历史与文化的沉淀继续流传于世,如同那深沉而又博大的文脉般熠熠生辉。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