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铝的相对分子质量 氢氧化铝摩尔质量多少
专家们普遍认为,该技术虽然基于简单的化学反应原理,但将其应用于车载系统并不合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林瑞教授直言,该技术从工程学和经济学角度来看存在诸多问题。
吕洪副教授也表示,庞青年选择的制氢方式虽然是最简单的一种,但用于车载并不合适。他进一步解释了制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氢气产生的不可控性、空间利用率有限等。
该技术的争议性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使“车载水解制氢”这一多年前被产业界放弃的技术重新成为讨论的焦点。林瑞指出,尽管该思路初衷很好,但实践证明并不具备可行性。
陈凤祥教授认为,车载实时制氢系统的复杂性导致其体积庞大,难以在车内安装。他强调,在有限的车辆空间内实现实时制氢几乎不可能。
据南阳高新区管委会通报,该技术由湖北工业大学与青年汽车自2006年起联合研发。虽然该项目获得了科技部的支持,并取得了一些专利,但外界对其经济性和安全性仍存疑虑。
在整理专家对话内容时,澎湃新闻提出了以下六个问题,以更深入地探讨该技术。
一问:技术可行性如何?专家们普遍认为该技术存在诸多工程上的问题,尤其是其用于车载的适用性。
二问:技术实用性如何?专家们指出,该技术在车体有限的空间内难以实现实时可控的制氢,因此其实用性存疑。
三问:技术经济性如何?林瑞教授表示,从成本角度来看,该技术并不划算。铝的价格远高于氢气的价格,因此该技术的经济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四问:技术安全性如何?专家们表示,由于氢气的极限范围较广,且在开放系统中制氢可能存在泄漏风险,因此其安全性令人担忧。
五问:目前主流的氢能源汽车采用何种技术?专家们表示,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采用高压储氢的方式。
六问:该技术未来是否可能大范围推广?受访专家均表示不看好其前景。
总体而言,专家们的意见一致,即该技术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无论是从技术、经济还是安全性的角度来看,都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虽然该技术在某些特殊场合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前景较为渺茫。
对于庞青年的技术宣传,林瑞教授表示,虽然该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但其实际应用存在许多未知的挑战和风险。他呼吁公众应理性看待该技术,避免被一些不实的宣传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