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技巧 古诗词鉴赏的六个角度


01

动静交织,景致相宜。

在古代的诗篇中,诗人常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精心设置意境。在此种技法中,诗人巧思妙想,每个字句的运用都旨在完整地呈现境界的全貌。如贾岛的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敲”选用,就是动态描写的典范,展现了一种细腻入微的动感。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既有动态的描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有静态的刻画,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动一静,形成了生动的画面,也映衬出诗人超脱尘世的情怀。

02

声色并茂,视听盛宴。

诗人们善于运用声色结合的手法,描绘出鲜活而生动的景象。如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联便是一组对仗句,翠柳上的黄鹂和青天中的白鹭,声音与色彩并存,展现了初春的生机与活力。又如徐凝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既描绘了瀑布雄伟的气势,又从声音和视觉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03

正侧结合,描摹细致。

在景物描写中,诗人可从正面或侧面入手,多角度展现景物的特点。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便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技巧,细致地描绘了春风中柳树的娇美形态。而王昌龄的《从军行》则从侧面描写了战况的惨烈。这两种手法的结合使用,能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现景物的特点。

04

虚实相生,意境深远。

虚实结合的手法常用于诗歌中,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描述的情景,实景则是眼前的实景。二者交织在一起,使诗歌意境更为深远。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中,“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前两句实写景,后两句虚写景,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05

点面交融,层次分明。

景物描写需注意点面结合,柳宗元的《江雪》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千山鸟飞绝”是面的描写,“孤舟蓑笠翁”则是点的描绘。这种手法使画面层次分明,更加突出了诗的中心。

06

时空转换,观景有序。

在写景时,诗人需注意观察的顺序和时空的变化。苏轼的《鹧鸪天》中,“林断山明竹隐墙”由远及近,“翻空白鸟时时见”则是由高到低,观察有序,层次清晰。而杜牧的《山行》则展现了时间的变化,“远上寒山石径斜”是秋山远景,“停车坐爱枫林晚”则是近景和晚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