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翻译 天将降大任原文意思


对于“故天将降大任”之词用“斯”还是“是”,近年来却引起了一场文化与记忆的探秘。不少网友纷纷发声,指其记忆中早年的说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翻阅课本时却发现如今变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究竟是记忆的错乱,还是时空的错位?这一话题在26日迅速登上了热搜榜首。

初中课本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章,源自《孟子》的《告子》下篇,历来为人们所熟知。而这一变化令许多网友疑惑不解。对比人教版教材的不同版本,包括1992年、2001年和2016年的版本,都统一采用了“是人”。

为何很多人深信自己背诵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呢?侯印国表示这其实与古汉语中的词义解读有关。“是”和“斯”在古汉语中可互换使用,表达类似的意思。例如,《论语》中就有“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句子,而先生的《论员的修养》一文最初也曾使用过“斯人也”的表达。虽然这些文章后来有所修订,但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却根深蒂固。

他也指出,年轻人之所以对“斯人也”的版本有深刻印象,可能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其他阅读材料或媒体内容中,多次出现了这一表达。如周星驰电影《苏乞儿》中的台词,又或者是日常使用的智能输入法对其进行的联想推送。这些都形成了一种信息印记,可能导致人们对这一版本记忆产生了偏差。

不论文本表达中的“是”还是“斯”,背后的故事都传递了历史、文化以及记忆的度内涵。透过这个话题的探讨,也让人们对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记忆有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