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典故


近日,湖南大学子弟小学三年级四班的谢思源同学对《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的标点使用提出了疑问。他通过请教老师、查询资料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手稿使用的是句号,而高中教材及一些正式出版物用的是问号。为此,他写信给教育怀进鹏,引起了的重视。

关于这一标点问题的争议,教育出版社并未给出明确答复。那么,究竟应该使用什么符号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这首词的背景和意境入手。作为一代伟人,的诗词既是他思想的表达,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彼时满怀激情,重游橘子洲后投身洪流。这首词描绘了湘江北去的壮丽景色,联想起当时的形势,抒发了青年的豪情壮志。

从词的上阕来看,主要描绘了湘江寒秋的景色,将大的形势寓于其中。而下阕则通过叙事和抒情,表达出青年对命运的感慨和改造旧的豪情壮志。整首词以情为经,以景为纬,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我们认为在使用标点时,应结合整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来考虑。句号虽然符合手稿的用法,但在情感表达上可能略显平淡。问号则与整首词的氛围不符。而感叹号则能更好地体现出整首词的豪情壮志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