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特征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近期地质奇观频现,引人注目。路面塌方、地表塌陷等“天坑”现象,不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虽然名称各异,如“鬼神作怪”、“前兆”等,实则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现象,专业上称之为喀斯特地貌。
所谓的“天坑”,其实就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在我国,特别是在广西地区,近期就新发现了一处世界级的天坑群。
这处天坑群就位于广西那坡县,由我国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公布,数量众多,大部分容积超过百万立方米。它们的天坑底部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植被群落,如董棕、蛇根草等,其中还发现了国内首次的国内高大的天坑野生董棕林。
广西因其潮带带岩溶发育最完美的地区而闻名,天坑群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其地质基础是碳酸盐岩,加上广西特定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为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天坑的形成过程颇为复杂,与地下河的发育密不可分。新发现的那坡天坑群属于塌陷型天坑,其形成过程包括系统的形成、溶洞大厅的崩塌、天窗的形成以及最终天坑的诞生。而与其他天坑群不同的是,那坡天坑群大多是口小肚子大的“坛子”形状,专家判断这些天坑较为“年轻”。
除了塌陷型天坑,还有冲蚀型天坑,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天坑类型。冲蚀型天坑的形成过程与地表水的冲蚀作用有关。重庆的武隆后坪天坑群便是世界上已知的唯一冲蚀型天坑群。
尽管“天坑”这个词近年来才被广泛使用,但其历史却十分悠久。在地质领域,“天坑”一词的正式使用可追溯到十几年前。它作为一个专门的喀斯特(岩溶)术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也成为了国际喀斯特学术界的一个通用术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接触的可能不是“天坑”,而是“地陷”。像最近在广州地铁施工区发生的地面塌陷事件那样,这种塌陷是另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与“天坑”相比,“地陷”的宽度和深度没有定值,形状也不规则。
无论是“天坑”还是“地陷”,都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们不仅具有自然遗产和美学观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对于地质学家来说,虽然“地陷”和“天坑”有所不同,但都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区别。
“天坑”虽然形成过程漫长,却如流星般短暂而闪亮。我们能与“天坑”在地质历史的进程中相遇,亲眼目睹其壮丽景观,实属难得。让我们珍惜这些自然奇观,进一步探索它们的奥秘。
本文经授权转自科普文章,仅供参考交流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