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_不耻下问_敏而好学小学课文原文
《论语·公冶长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子答道:“他敏于事而好学,不以此为耻,因此称他为‘文’。”
孔文子的谥号
孔子,作为鲁国的大师,其门下弟子遍布各国。其中,子贡作为卫国人,对卫国之事尤为关心。在古代社会中,谥号是对一个人去世后的一种评价。孔文子,作为卫国的一位大臣,他的谥号为“文”,这代表着古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谥号起源于商代,流行于西周,并一直延续至近代。在历史长河中,谥号的给予往往是对一个人生平事迹的总结与评价。比如,过去的金文中,有关于穆王的记载,虽然有争议说他是否在世时就被赐予这一谥号,但无论如何,谥号对古人而言是一种庄重的事情。
在周代的谥法中,“文”作为谥号有多重含义。一方面,它可能代表着经天纬地之才,如同周文王一般;也代表着勤学好问的精神。对于孔文子而言,“文”的谥号更多的是对其好学、不耻下问精神的肯定。
孔文子的好学精神及其事迹
《左传》中详细记载了孔子与孔文子的交往。孔文子访孔子,求学问,显示其敏而好学。而孔子对其评价甚高,虽因卫国之事有所牵涉,但更多的是对其好学精神的赞赏。
祝这一负责宗庙祭祀的职位在卫国历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卫蔡争盟时,祝凭借对历史和的了解,为卫国挽回一局,赢得了孔子的赞美。
孔文子虽然有才干,但也存在缺陷。他的好学精神掩盖了这些缺陷,使他在孔子心中成为一个有贤能的人。这也反映出孔子对学习的重视。
教育与《论语》的传承
如今,《论语》已经成为北师大教授、百家讲坛名师李山老师为孩子们精心打造的精读本。这本书不仅覆盖了中小学教材中的《论语》字句,还结合了《论语》全书及其他儒家经典,以及其他史书中的故事进行阐发。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们不仅能够拓展知识边界,还能够提升古文阅读力、理解力和逻辑力。
结语
《课堂内外》主创团队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感谢读者们的支持与关注。
投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