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来历_文字的由来20字


据传,仓颉曾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他对于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进行了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的演进历程中,仓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的繁衍与昌盛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尽管普遍认为汉字并非仓颉一人所创,但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世尊称为“造字圣人”。在南乐县城西北的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及造书台,据史学家推测,这里便是仓颉的诞生与长眠之地。

古代的典籍中记载了“结绳记事”与“契木为文”等早期记事方法。遗憾的是,这些物质载体无法长久保存,所以当时的记事细节已无从查证。安阳小屯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中,刻在龟甲与牛胛骨上的文字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从甲骨文的结构来看,除了象形文字外,形声、会意、假借等先进的造字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表明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字已发展至相当完备的程度,其背后必然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汉字的诞生绝非一人一己之力,而是先民长期积累与发展的结果。考古发现揭示,早在36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甲骨文,约4000至7000年前的陶文以及7000至10000年前的龟骨上出现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这些流传下来的仓颉造字的传说,表明仓颉在汉字的发展中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他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据历史记载,有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关于仓颉造字。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在黄帝统一华夏后,结绳记事的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黄帝命令仓颉寻找解决办法。仓颉便在洧水河南岸的高台上定居,全心全意地开始造字。某天,一只凤凰飞过,嘴里的蹄印掉在仓颉面前,他看到蹄印后受到启发。他意识到,如果抓住事物的特征并画出图形,人们便可以认识,于是开始造出许多象形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仓颉造的象形字越来越多。他将这些字献给黄帝后,黄帝非常高兴并让九州酋长学习使用。为了纪念仓颉的贡献,后人将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为“凤凰衔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