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_苍苍野茫茫最经典十句话
我始终认为,源自民间的诗歌才是真正的诗篇。这些诗歌,如同源头活水,是百姓心声的倾诉和情感的真挚流露。
历经岁月洗礼的民歌,愈发显得风华绝代。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每当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去品读这些诗词时,都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与美好。
"敕勒川,阴山下。" 这般旋律,直击人心。
"天如巨庐,笼罩四野。" 描述的画面壮丽无比。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我尤为钟爱的一首《敕勒歌》。初次读到,便被其深深吸引,仿佛前世就与那片草原有着不解之缘。
它几乎成为我的心灵故乡,即使从未亲身踏足,每次读起《敕勒歌》,一种乡愁便会在我心中悄然萌生。
这种乡愁如此熟悉,以至于让我想起了席慕蓉的诗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那朦胧的月光下,我仿佛看到了故乡的面容,那是一种雾里挥别的惆怅。
我并不知道阴山下的敕勒川在月夜下是否有人吹笛,但文字的力量却是如此强大。《敕勒歌》仅用二十七个字,就为我展现了一幅辽阔无垠的草原图景。
这草原空旷、静谧,无人声马嘶,只有无尽的宁静。我心中对这种空旷与静谧情有独钟,时常在脑海中描绘那高峻的阴山和广袤的敕勒川。
阴山与敕勒川养育了草原上的生灵,它们从远古走来,无人知晓其形成之时,也无从预测其存在之期。草原的天空仿佛与大地相连,牧人觉得整个天地如同一个巨大的帐篷。
那些牧人或许一生未曾离开这片草原,但他们并不感到遗憾。因为他们生活在这片美丽、洁净的家园中,生于此、长于此、安息于此,他们或许并不会羡慕其他地方。
的确,他们何须羡慕?抬头是广阔的天空,放眼是无尽的草原。追逐着草中的牛羊,他们可以尽情畅想、放声歌唱、做任何心中所想。
<敕勒歌》不仅描述了川流,还有山峦。那阴山位于今天内蒙古中部,包括狼山、乌拉山等多座山脉,曾是战略要地。
自古老的匈奴崛起后,他们便不断争夺阴山山脉的控制权。因为匈奴视阴山为生命线。阴山如一道天然屏障,南面湖泊众多、水草丰美,北面则是广袤的草原,极适合放牧。
作为逐草而居的游牧,匈奴居无定所,随季节变化迁徙。冬季南下寻找水草,夏夜则北上避暑。阴山山脉正是他们理想的居住之地。
中原世活在阴山附近,他们不会轻易将阴山一带让给匈奴。社会进步不仅源的发展,也伴随着弱肉强食和残酷的。
王昌龄的《出塞》便有力地证明了阴山曾发生无数战争。阴山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尽管在阴山下、敕勒川曾有无数人为其王朝流血牺牲,但这些都已成为历史。如今令人欣慰的是,南北各在阴山下和谐共存、团结发展。
那些关于古代浪漫的记忆或许已难以寻觅,如那"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已无处可寻。然而这又何妨?历史总是向前发展。我们虽失去现实中的记忆,但仍可在古老的民歌、隽永的诗词中寻找、重温与怀想。
这便是文学的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