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英语单词_我爱吃鼻屎的英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喜欢自己的手指甲,小手伸出来时,指甲常常被啃得坑坑洼洼,甚至有时会咬得太深导致渗血。实际上,这种行为属于异食癖的一种表现,往往与孩子自身的营养不均衡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

异食癖:不止于啃指甲的行为

异食癖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综合征,由于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饮食管理不当等原因引起。患者会持续性地、非营养物质。对于2~6岁的儿童来说,异食癖较为常见,其发生往往与体内缺乏微量元素及心理因素有关。

实际上,异食癖的表现并不仅限于将异物肚中。孩子喜欢咀嚼、舔舐异物,甚至偏爱闻怪味,都是异食癖的症状或前兆。对于0~2岁的婴幼儿来说,咬食“异物”如枕头、被子、玩具等,并不一定是病态的,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尚未学会分辨食物和事物的边界。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异食行为时,可以根据以下四点进行判断:

①孩子持续食用“异物”超过一个月;

②食用的“异物”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无益或有害;

③孩子已达到能准确识别“异物”非食物的年龄阶段;

④食用“异物”的行为并非当地的文化习俗。

异食癖的形成原因多样,包括心理因素和病理原因,因此不建议简单地将其归为“坏习惯”。

不同的异食行为背后的信号

啃指甲、嚼头发等行为,在孩子处于陌生环境、情绪起伏、紧张、有压力时,能带给他们安全感,舒缓情绪。有的孩子因为嘴部肌肉没有得到充分运动,也会寻找机会自身或周边物。而吃土、吃纸、吃鼻屎等行为,除了可能是好奇心驱使外,还可能与缺锌、缺铁等微量元素有关。

如果孩子日常三餐已足够,但仍然感到肚子饿,并形成异食习惯,家长除了考虑孩子是否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外,还要警惕肠道寄生虫的可能性。肠道内有寄生虫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

少数情况下,有的孩子会牙签、铁钉等危险物品。除了低幼龄孩子的误食行为外,如果到了对外界有基本认知的年龄仍然出现这种行为,或纠正后反复出现,家长就要警惕可能存在的精神类疾病或心理障碍。

治疗异食癖:补爱与补锌并重

异食癖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营养补充和心理护理两个方面。家长需要及时为孩子补充所需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锌。因为锌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孩子出现明显的缺锌症状时,如厌食、偏食、异食、生长发育不良等,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为孩子补锌。

在日常饮食中,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选择含锌高的食物。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健康。对于有“奇怪”习惯的孩子,呵斥和打骂不仅无法纠正其习惯,还可能带来心理伤害。家长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异食行为。例如:适当提醒与冷处理相结合、建立奖励机制、找到压力源并帮助孩子缓解等。

对于长期、顽固的异食癖行为,甚至伤害到自身的孩子,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是帮助孩子疏导心理需求、解决心灵创伤的重要途径。家长需要耐心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建议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