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徒是什么意思_迁徒迁徒的正确解释


山东省世纪小学的孙秋月老师

在近几年的教育研究中,孙老师对“迁移”概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起初,她认为迁移是将知识或技能应用于新问题的过程,就如同老师所讲的例题与学生的练习题之间的关系。在研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及刘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学》后,她领悟到,原先对迁移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

真正的迁移,尤其是高通路迁移,远非如此。它要求学生能够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境中重新构建知识,这种构建能使学生熟练运用知识去应对各种挑战。这正是刘徽教授所强调的“真正的理解”。

迁移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需从具体的实例中寻找共通原理,这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接着,他们将抽象的原理应用于全新的场景或任务中,这又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体现。这一过程不仅限于解决单一任务,而是可以推广到任何相类似的任务。

这一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循环,恰如专家们的思维结构。专家们的思维方式是经过长期的高通路迁移而形成的。与之相对,低通路迁移仅仅是在相似情境下机械地运用已有知识。

刘徽教授指出,迁移的最终目标是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而不仅仅是完成学校内的任务。知识的迁移基于不断生成的新概念。面对未知,我们依赖已知去探索,这个过程既包含旧知识的应用,也包含新原理的生成。最终,这一切又回归到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那么,如何让知识真正实现迁移呢?孙老师经过多种教学研究的探索发现,项目化学习是实现知识高通路迁移的有效途径。

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学录制的微视频、网上搜集的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这些资源只涉及部分知识点或技能,其情境可能与项目化学习的情境大相径庭。学生需利用这些资源学习,掌握其中的知识或技能后,再结合项目情境中的任务进行抽象化处理,寻找其中的原理或方法,最后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虽看似简单,但对知识的抽象化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因为抽象化本身就是对大概念的深入剖析和提炼。大概念的生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迁移也随之从低通路向高通路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