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的计算公式_利润率=利润÷收入还是成本
在经济的视野下,我们不懈追求的便是“盈余”。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渴望盈余。它代表着收入在减去成本后的剩余部分。只有当盈余为正时,才有人愿意涉足其中,从而印证了付出的努力并未白费。
但深思熟虑后,我们必须明确地说,只有当我们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活动时,我们才能真实地谈及盈余的存在。即便每日工作忙碌,朝九晚五甚至超过十小时的辛勤工作,你若只获得固定薪资,那只是你劳动的合理回报。若不付出劳动,则无收入可言。
从这一角度看,盈余可被视作“意外之财”,代表一种稳赚的收益。也正因如此,不少人因此而感到不安,认为获得盈余是不道德的行为。
对盈余持有批判态度。设想你开设了一家工厂,购买了设备,雇佣了工人,采购了原材料。经过工人的辛勤劳动,产品得以生产并最终售出。进账的资金在扣除所有开销后仍有剩余,这部分就是盈余。认为你无偿地占用了工人创造的价值。
对此你或许会反驳,你管理协调、生产、联系进货售卖、安排大小事宜等都是创造价值的行为。但会告诉你,你的这些行为虽然都是劳动的体现,你可以因此获得高工资,但并不意味着你应该获得高额的盈余。
崇尚市场的经济学家则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分析,得出盈余的存在看似是不合常理的。想象一下当你所获得的“净”盈余是你经过管理和经营所节省下的资金,这部分收入并未花费在原材料和生产成本上,是一种额外的收入。然而此时如果有人决定站出来以更低的价格提品或增加对工人的薪资以部分分摊部分利润,那你会如何竞争?
你会尝试列举许持你存在的原因如资本和关系等。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些都不是关键因素。没有资金可以通过获得,而关系则可以基于更好的条件进行再谈判。只要市场上存在这种降低利润的可能性和行动者出现的机会,你就不敢过分地压榨利润。
如同超市中你已经以最低价购买到的蔬菜,便没有必要再去农户家中重复购买相同的东西。这个例子可以看作是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之间无数个流程和竞争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因此你必须以较低的价格来预防这种“老六”的出现。
综合来看,市场的充分竞争似乎会将利润压缩至零点。但为什么仍有人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呢?经济学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