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下一句是什么_克己复礼最精辟的十句话


颜渊曾询问其师孔子,何为“仁”之真谛。孔子回应道:“克己复礼为仁。”此言下之意,即约束自我,依循礼制而行,便是仁的体现。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孔子视为至关重要的品德。即便对于他深爱的弟子颜渊,孔子的评价也极为严格。对于颜渊,孔子赞誉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而对于其他弟子,孔子则表示他们只能短暂地坚持仁的准则。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孔子对“礼”的重视。他在回答颜渊的问题后,又补充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味着若人人都能做到约束自我并遵循礼制,那么天下将回归到仁的境界。

“克己复礼”,不仅是孔子对弟子的要求,也是他个人的终身追求。不论是在鲁国,还是在周游列国的14年里,他都秉持着希望各国君主能按照“礼”来治理、对待臣民及百姓,以实现天下重回仁的境界。

那么,孔子心中的“礼”究竟为何物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礼有尊卑之别,不容僭越。

在孔子心中,“礼”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准则,更是治理的基石。

昔日鲁国由孟孙氏、叔孙氏及季孙氏三家轮流,国君几近被架空。三家因此在祭祀时演唱了只有天子才可用的《雍》曲。对此,孔子批判道:这三家怎能僭越使用天子的音乐呢?

按“周礼”规定,奏乐时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则四佾三十二人。当时季孙氏仅以大夫之身却用了天子的规格。温文尔雅的孔子亦不禁发出著名之言:此种行为若可容忍,其他何事不可容忍!

齐国家管仲是孔子敬重之人。孔子曾言:若无管仲,我等或许已成披发左衽的野蛮人。这显示了管仲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曾有时,国君宫门前设影壁,管仲家中亦然;国君设宴款待外宾时所用的土台,管仲家中也仿制了同样设施。对此,孔子批评道:管仲知礼,但又有谁不知礼呢?

由此观之,无论本国权臣还是他国大人物,只要有僭越礼制的行为,孔子都将毫不留情地抨击。

孔子曾在鲁国并担任大司寇之职,负责治安。后来还代摄相事。据史载,在他三年后鲁国大治。但邻国齐国使用计并赠送骏马给鲁定公后,鲁定公便沉溺其中不理朝政。孔子的弟子见状劝其辞职。尽管孔子犹豫不决但仍坚守初心。直到鲁国祭祀后未能依礼分配祭肉给他认为应得的大臣时他才彻底失望愤然辞职。

孔子之所以决定离开并非因为那几块祭肉而是因为他深感鲁定公已不尊重“礼”。在他看来“克己复礼”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治理的基石若君王不尊此道他又怎能安于其位呢?

二、相互尊重遵循礼仪。

虽然礼有尊卑之分但它同时也体现了相互尊重的关系。

鲁定公身为国君却常为如何处理君臣关系而苦恼。他曾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之道如何?”孔子的回答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表示君王应依礼节差使臣子而臣子则应以忠心来侍奉君王。

这种相互尊重的关系后来被归纳为“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