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毫秒是一秒_分秒时钟
图一:在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游客可以参与“时间宝盒”心愿投递活动。图中展示的是时间博物馆外的“时间宝盒”。
本报记者 曹怡晴摄
图二至图Ⅷ:展示了授时中心的各种设施与工作场景,包括科研人员监测系统、长波授时台、授时中心骊山天文站等。
文明的进阶,离不开时间的精准助力。自20世纪起,随着科技的发展,授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短波授时台与长波授时台的兴建,使我国拥有了连续的、全国土覆盖的高精度授时能力。在时间的长河中,2019年,科学院授时中心的蒲城长短波授时台更是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遗产名单。
新年的钟声敲响,华夏大地迎来崭新的时刻。而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如何做到分分秒秒同步,各个角落的新年钟声又如何准确敲响?走进位于科学院授时中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将被揭示。
打破技术壁垒,“北京时间”从陕西发出。授时的重要性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实,“北京时间”的发播源头并不在北京,而是在陕西。这背后有着一段段令人敬佩的奋斗历程。
在陕西蒲城,我国第一颗原成功的背后,是众多专家和大学生们的辛勤付出。他们共同创建了新第一代专用授时台——“326工程”。短波授时台的建设初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成功建立了授时系统。
而长波授时台的建设,更是对授时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波授时台的成功建立,使得我国陆基无线电授时精度达到世界先进行列。如今的长短波授时台经过现代化技术改造升级,以崭新的面貌跳动出时代的频率脉搏。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需求,各国都在建设着各自的授时系统。我国在授时技术手段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经济社会运行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还在不断建设空天地立体交叉的授时体系,进一步提高授时的抗打击能力和精度性能。
在科学家眼中,“秒”是必须自主掌握的重要技术。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研制原子钟,实现了对“秒”的真正把控。如今,我们对1秒的测量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17位,为国际标准时间的产生贡献着大国力量。
时间博物馆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设,使工业遗产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在这里,参观者可以感受历史的沉淀与生命的过往,切身感受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这也是对后代进行科学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宝贵资源。
古代的计时方式虽然简单,却也蕴智慧。燃香、秤漏、水钟等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和智慧,让我们对古人的创造力感到惊叹。
通过这些图文的展示,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授时中心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家们为祖国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时间,感受时间的价值。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