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诗_《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词坛的璀璨星空中,苏轼被公认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广为传颂,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尤为出色。
来细细品味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的曲调源自唐朝的歌女念奴,至宋朝时成为词牌名。苏轼的这首词不仅使该词牌名声大噪,还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它的魅力在于那股浩然正气,将豪放派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等句,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更突显了苏轼的豪迈情怀。
历代词人中,不乏以《念奴娇》为词牌名的佳作。如辛弃疾的《梅开》,张孝祥的《过洞庭》,黄庭坚的《断虹霁雨》,以及李清照的《萧条庭院》等。每篇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达。
而说到能与苏轼此作相提并论的,便不能不提所写的《念奴娇·昆仑》。此词创作于1935年,当登上岷山,远望雄伟的昆仑山时,心中的激情喷薄而出。
请看——《念奴娇·昆仑》。
此词开篇即以“横空出世”来形容昆仑的雄伟壮丽,而后“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等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之势。这不仅是写景,更是内心世界的写照。他借昆仑之景,抒发对天下大同的向往与追求。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等句,提出了昆仑山的一个问题,而则给出了他的答案:“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他希望昆仑能变得温和,为全人类带来和平与繁荣。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的词中充满了对世界和平的渴望与构想。这种境界远超前人,他直接将昆仑与全球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个伟人的远见卓识。
相较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的《念奴娇·昆仑》则展现了更高的理想和抱负。它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上,更是对全人类未来的期许与憧憬。
两首词虽同为《念奴娇》,但立意与境界却有所不同。苏词更显雄浑苍凉、大气磅礴;而毛词则在豪放之中更显深邃与远大。借昆仑之景,抒发天下大同的理想,实为前无古人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