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_太常引这首词属于什么
在古老的传说中,月宫上有一株雄伟的桂花树,高达五百丈。这棵树与中秋节有着不解之缘,每当金秋时节,桂花的芬芳便象征着的和谐与美满。南宋的辛弃疾,却在中秋之夜写下一首词,似乎想要将这棵桂花树砍倒。
在人间,灯火辉煌,欢声笑语,但辛弃疾却无法感受到节日的喜悦。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实现的理想的渴望,于是他借神话表达内心的渴望。
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他写到“斫去桂婆娑”,这里的“桂婆娑”并非真指那棵金桂树,而是寓意着他想移除的那些阻挡他理想的挑战与对手。
当月光照耀大地,泛起一层金波时,辛弃疾似乎乘风而行,俯瞰山河壮丽。他挥舞着想象的斧头,想要砍倒那遮蔽月光的桂花树。在他眼中,那树不仅阻挡了月光的清辉,更象征了那些阻碍他理想实现的奸佞小人。
辛弃疾在公元1174年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已经为南宋效力多年。他的初衷是想为国效力、收复中原,但南方的者只求一隅安稳。多次北伐的他,如同石沉大海,消息杳无音信。岁月蹉跎,白发渐生,但他的志向却从未改变。
他借月亮的比喻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那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仿佛是月亮再次被磨砺得光洁一新。他心中对月神的抱怨中带有几分自嘲和愤怒——为何又让我老去一岁?
但辛弃疾的个性并未因此而屈服。他想象自己乘风破浪、直达天宫。他不再只是感叹流年易逝,而是借由幻想的翅膀与月宫中的嫦娥对话。他毫不畏惧地砍倒象征着阻碍的桂花树,使得月光可以更加普照人间每一个角落。
关于“桂婆娑”的象征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权臣或奸佞小人。但辛弃疾的词中更多表达的是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即便面临困难重重,他也依然坚韧不拔、毫不动摇。
他在另一首词中也同样传达了这种意愿:期望有一日能够彻底扫除所有的阻碍,使世间正义与清风正气充满天地之间。月亮作为他的寄托物象征着光明和理想,而那些桂花树和浮云则代表着世间的阴暗与不公。
吴刚伐桂的神话也与此相呼应。吴刚被困在月宫中不断砍伐那棵难以被砍倒的桂花树,这象征着世间的挑战与困难是无穷无尽的。但辛弃疾却如同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持到底。
现实中,辛弃疾面对的不仅是个人志向的追求和北伐的阻碍,更是一个的命运和的期盼。他的心系、情怀天下,让他无法停止战斗的脚步。他努力想要打破那些看似美丽的假象和伪装的正义。
他的每一次执念都来自于对和的深深关爱。所以他在中秋节时并非仅仅借诗词表达相思之情而是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怀和对抗黑暗的决心。他想要砍倒的不仅仅是那棵飘香的桂花树更是那些隐藏在光明背后的污浊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