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_居于庙堂之上,处于江湖之远


公元1046年的某日,在河南邓州,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

一位白发苍髯的老人,正与几位诗友在花园里赏菊吟诗。那时,他接到了一个远方的来信,来自他的好友——腾子京。信中附有“岳阳楼”的草图,老人看着这草图,不禁陷入沉思。

记忆中,洞庭湖的波涛声势浩大,仿佛千军万马奔腾。眼前的洞庭湖涨满时与四岸齐平,气吞万里长天的景象让他心潮澎湃。他被这气浪包裹着,灵感如泉水般涌出。

他开始挥毫泼墨,笔下展现的是巴陵的壮丽景色。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风光,尽在他的笔下展现。

这位老人,就是北宋的宰相范仲淹。他的一生,无论是宦海沉浮还是几经贬谪,他都心系苍生,造福。写到他已是踌躇满志,感慨不已。

他总是忧国忧民,无论是身处庙堂之高还是远离江湖之远。他的心中始终装着,装着百姓。他的理想,是当宰相来辅佐贤明的君主,学以致用,让天下所有的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欧阳修曾称赞他:“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他虽然有时被命运多番戏弄,但他始终坚持“不为宰相,便为良医”的信念。

年轻时,他为了救国救民发愤读书。虽然曾被贬出,但他始终心系安危。当西夏进犯,他再次被推向历史的前台,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他也义不容辞。

他在西北边关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理政的能力。他修固边城,奖励耕种,提出以钱当靶心的训练方法,并招抚边关的少数,赢得了民心,巩固了边防。

后来,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政。虽然新政最终失败,但他那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勇气和决心,始终激励着后人。

范仲淹的一生,是忧与乐交织的一生。他的传世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化为永不坠落的彩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