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依然望见故乡月亮


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李远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独自置身于英仙座流星雨的洗礼中。他的内心被这壮观的景象深深触动,这是他特意从北京赶来的原因。他屏息凝视,银河清晰如画,流星如同一道道划破夜空的银线,令他心潮澎湃。他以敬畏之心感受着大自然的魔力,这一刻的时间仿佛凝固了,让他回想起几个月前还在异国他乡的经历。

在遥远的宇宙与微观的个体之间,李远感受着无尽的宇宙和自己的渺小。他说:“尽管我们的身体在这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感到自卑。因为正是这渺小的我们,却能探索并理解这近乎无穷的宇宙。”

2月14日凌晨,当的天空还沉浸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李远已经从睡梦中醒来。他洗了一把冷水脸,驱赶走困意。作为儿童少年会“护航计划”的海外学长,他即将为国内的中学生直播一堂天文公益课。他娓娓道来,与大家分享他的追星轨迹和天文之趣。

李远的故事在全美可谓是个独特的现象。“无用”并非意味着无意义,虽然天文知识不会为他带来实际的利益和的机会,但他对此充满了热情。从儿时的仰望星空到如今的大一新生身份,“观星”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

李远从小便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童年充满了探索和发现。他记得自己小时候在沙发上跳跃的场景,精力旺盛得仿佛永不知疲倦。小学低年级时,他经常在课桌下“地毯式”地叫醒同学,使得他的课堂生活变得格外有趣。

尽管在他人眼中,他可能被视为“多动儿童”,但李远却有着一颗对天文无比热爱的心。他开始阅读《儿童百科全书》的天文册子,并逐渐对天文有了深入的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他开始在学校分享他的天文知识,为同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初中时期,李远的兴趣已经越发浓厚。他开始参加各类天文比赛并屡获佳绩。高中时更是成为校天文社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许多同学开始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到了大学,李远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指导老师。他们的支持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星的决心。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能力去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

他说:“我希望能成为一颗北极星,为他人照亮追星的路途。”于是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到农村学校支教、教授天文知识给那些对星空充满好奇的孩子。他在传递知识的同向,也在努力地成为他人心中的那颗指引的星星。

李远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没有卑微的梦想”。无论是遥远的星空还是身边的孩子们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热爱、去分享。他的故事像是一颗闪耀的星星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无限可能。

《新京报》记者吴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