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读作什么


本文由青议史头条独家首发

本文内容基于可靠信源,确保准确无误

你是否曾对自己的身份证产生过好奇?那小小的一张卡片,却承载着我们的身份与生活的点点滴滴。

大家都有身份证吧?它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伙伴,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份的象征,更是我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当我们仔细端详身份证时,有没有注意到那最后一位数字或字母“Ⅹ”呢?这个“Ⅹ”是否曾让你感到困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神秘面纱。

身份证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在新成立初期,百姓的身份证明大多依赖于户口簿。那时,身份证还未成为我们的“必备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户口簿上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由于没有照片,很难证明声称的身份。这一漏洞给社会管理和人口普查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4年,开始在部分城市进行身份证试点发放。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1985年正式颁布法律,要求16岁以上的公民必须办理身份证。

身份证的每一次升级换代都更加先进、防伪功能更强。例如,第二代身份证不仅增加了机读功能,还将号码位数从15位升级到18位,使身份证更加安全可靠。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提的是身份证号码中的每一位数字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前6位代表户籍所在的省、市、县,而第7位至第14位则记录着我们的出生年月日。

那么,最后一位的“Ⅹ”究竟有何含义呢?它可不是闲着没事往那一杵的。它是校验码,负责给前17位号码“把把关”。当身份证号码计算结果为10时,为了保证依旧是18位,这个“Ⅹ”便应运而生。

大家要记住,“Ⅹ”应该读作“10”,而不是“叉”或“埃克斯”。

掌握了这些关于身份证的“独门绝技”,相信你下次在报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时会更加自信。但我们也要牢记,身份证是每个人的“子”,一定要妥善保管。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身份证的用途也日益广泛。无论是出行、办事还是工作,它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通行证”。

在欧美等,虽然并没有统一的身份证制度,但他们的社会安全号码等同样发挥着身份证明的作用。而在其他一些亚洲如日本、韩国等也都有自己的身份证系统。

无论是在哪个,身份证都是个人身份的可靠证明。它不仅维护着社会的秩序,更为我们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

说到这里,你的身份证是不是也有着属于它的故事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与身份证的趣事和经历。

提醒大家,如果身边有未满16岁的小伙伴,不妨提醒他们去办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身份证吧!也要记得分享这篇文章给更多的小伙伴哦~

(文章结束)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