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末日
近期,一段令人欣喜的“恋情”在野外被发现。特别的是,这对大熊猫恋人——雄性的“淘淘”和雌性的“华妍”——是经过野化放归的个体,这也是全国首次现场捕捉到放归大熊猫相互求偶的行为。
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熊猫中心)的努力下,已成功放归了11只圈养大熊猫。其中,牟仕杰是位资深的饲养员,他曾负责照料、监测包括“淘淘”在内的十只大熊猫。
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目的是为了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为实现这一目标,放归工作需尽力避免大熊猫对人类的依赖。为此,工作人员常常需要使用一种特殊的“神器”——大熊猫伪装服。
在野化培训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模拟自然环境,饲养员需时刻保持“隐身”。例如,每次给母兽投喂食物或给幼崽做体检时,都会穿上熊猫伪装服,并喷洒母兽的或涂抹粪便,使自己在视觉和味道上更接近真实的熊猫。
“淘淘”作为首例接受“母兽带崽”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了觅食、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这样的培训方式也要求饲养员在视觉、行为等方面“迷惑”幼崽,以减少其对人类的依赖。
在野化培训的第二阶段,幼崽开始跟随母亲在完全的自然环境中自主采食,学习各种生存技能。而牟仕杰和同事们则需密切关注它们的活动情况和精神状态。
尽管工作复杂且辛苦,但牟仕杰和同事们深知其意义所在。他们曾在大雪中跋涉一天,也曾在暴风中紧盯幼崽的踪迹。他们的工作成果也令人欣慰:经过综合评估后,“淘淘”被成功放归大自然,开启了新的生活。
与动物园的熊猫饲养员不同,野培工作的危险性和挑战性更大。工作人员不仅可能面临野外工作环境中的种种危险,还需密切监测放归大熊猫的生存状态。
熊猫中心的科研人员也一直在为野培工作保驾护航。他们会严格挑选母兽,确保母兽具有野外生存经验和强烈的母性,以教授幼崽生存技能。
在放归地的选择和放归后的监测方面,熊猫中心也下了大力气。他们不仅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适宜的放归地,还会使用GPS颈圈、相机、粪便取样等方式收集数据,以评估大熊猫的生存状态。
经过多年的努力,熊猫中心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已有9只放归大熊猫存活,存活率超过81.8%,远高于国际上大型野生动物野化放归的成功率。这些大熊猫的成功放归对于复壮濒危小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熊猫中心还将继续开展野化培训工作,帮助更多的大熊猫走向丛林深处,开启崭新的生活。每当目送这些可爱鲜活的生命一步步走向远方,工作人员都充满不舍和期盼。他们真心祝愿这些大熊猫在自然中能拥有更多可能。
感谢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提供的素材,让我们一同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