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定是什么意思


玄奘西行求法,偶遇一老僧入定,他以引磬为引,助其出定。玄奘提议老僧至震旦,于琉璃屋顶之家降生,待他取经归来,共弘佛法。原计划老僧投胎唐太宗家,却因老僧对中土风俗不甚了解,误入大将尉迟恭家中,成为其侄子。

法相窥基的缘分

玄奘欲使老僧出家,然而老僧仍在定中未完全领悟,故提出三个条件:需有酒、有肉、有相伴。唐太宗应允其请求。老僧后风度翩翩,以三马车载着书籍、酒肉、,浩浩荡荡地前往大慈恩寺,拜入玄奘门下。此举虽被时人讥笑,称其为“三车和尚”。然当其闻大慈恩寺钟声,前世与玄奘之约涌上心头,心灵澄净,摒弃三车之物,随玄奘参与译经工作。

窥基大师,京兆长安人士,又称“大乘基”,为玄奘之高足。二十五岁时随玄奘在大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等译场译经。麟德元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寺,译经工作暂止。窥基回归大慈恩寺,致力于撰述及讲经说法。他曾在五台山造文殊像,著《般若经》。永淳元年,窥基大师在长安大慈恩寺圆寂,享年五十一岁。

窥基大师深刻继承了玄奘大师的唯识思想。他发展的唯识学说可以说是对玄奘三藏学说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且在此理论上更进一步地提出:唯识法相宗。窥基大师采纳《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思想,对的进行分类。他认为三时判教具有相对性,强调三种上的差异而非其他。

大慈恩寺的传承

窥基主张“有对论”,肯定“存在的实在”。这一观点与慈恩宗另一系西明圆测的“无相论”有所不同。圆测则主张“存在的非实在”。在思惟对象上,窥基全面继承了玄奘的“说”,以“世俗谛”为立场,将言语作为思惟对象。而圆测则吸收了十大论师的主要思想,从“胜义谛”立场出发,将“所诠的意味论”作为思惟对象。关于义理的深入探讨,此处不再赘述。

玄奘大师开创等级分类之先河,窥基作为其高足亦承袭此说。他提出“五性各别说”,强调并非“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而新罗的圆测则基于“一性平等说”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关于阿赖耶识及种子染净的问题较为复杂,此处不再详述。

佛教流派的更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玄奘所创的慈恩宗又称俱舍宗,传承至窥基大师及其弟子后便不再延续。虽在宋代有一度复兴之风,但终究消散于历史长河中。唯识学说作为经院哲学的代表、佛教理论的光辉顶点,其精深与严谨令人赞叹。

修行方式的争议

后世,多以禅宗与密宗为主流。禅宗以其简明易懂、不拘形式、注重实践的方式风靡了乃至整个汉文化圈;而密宗则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在佛教界占有一席之地。

世界千变万化,何为之道?或许佛祖亦无法言说清楚。只能以微笑拈花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