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应用场景


近期,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个部门联合颁布的《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昭示了我国对于5G技术发展的坚定信心与远大愿景。该方案设定了至2027年底达成全面5G规模化应用、使个人用户5G普及率超越85%的宏大目标。此举不仅凸显了对5G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5G技术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与更广泛的应用。

自2019年我国发放首批四张5G商用牌照以来,已稳步行进在5G商用时代的道路上长达五年。在这期间,我国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基础网络。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我国5G基站总数已达惊人的408.9万个,实现了“乡乡通5G”的壮举。而且,5G已深入渗透到经济97个大类中的80个行业,累计应用案例超过十万个,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复制。

至2024年6月,我国5G用户的普及率已超越60%。遗憾的是,针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目前尚未出现现象级的5G应用。尽管5G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但并未有效拉动流量业务收入的增加。近三年来,我国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增长逐渐放缓,2023年更是首次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业务模式与终端形态尚未实现突破性进展,导致5G的优势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并不明显。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认识到5G所具备的高网速、低延迟和大容量等核心特征。从用户层面看,高网速让网络体验更为流畅,低延迟则提升了游戏等应用的互动性,而大容量则保障了海量设备的接入。对于一般用户而言,他们可能较难感受到大容量的必要性。

对比4G与5G技术,虽然4G性能仍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体验需求,但其难以大幅推动5G流量价值的提升。虽然视频和游戏等应用在4G时代已很流行,但在5G时代,这些主流应用仍然是基于4G技术的产物。至今尚未出现消费端的突破性新应用。

现阶段,我国5G应用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技术驱动和市场牵引的双重力量,引导5G从价值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为此,《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已经明确提出了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方案中明确指出了三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一是培育新的终端设备如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二是丰富新的体验如5G新通话、裸眼3D等;三是营造新的环境如建设5G应用创新工场和体验中心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5G与AI的深度融合,提升互动视频等新型交互体验。

虽然目前尚不清楚现象级的5G应用何时会出现,但可以预见的是它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只要我们继续在各行业推动5G应用的广泛探索与实践,强化产业、网络、生态等方面的支持能力,实现供需匹配和赋能效益升级,那么我们终将实现以5G规模化应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