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哥
网络热潮之“××文学”的演化
在近期,网络上接连出现众多各式各样的“文学流派”与相关研习小组,像是“凡尔赛文学”、“privilege文学”、“卑微文学”、“丫头文学”以及“咯噔文学”等。网络世界中,新的潮流与话题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每隔数日便有一波新的流派和世代的崛起,往往能够触发广大网友的狂欢式打卡与模仿。这类“××文学”话题,其讨论量动辄以亿计,相关短视频点击量也是动辄数以万计,成为了年轻网友与社会的关注焦点。
从网络流行语到新型文化现象
“××文学”实质上可视为网络流行语的一种新形态。以“凡尔赛文学”为例,它不仅是《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词之一,更在网络文学中有所对应,经常成为网络文学社区的热门讨论话题。这类“××文学”虽不算正式的文学形式,却带有明显的网络文学印记,其相关讨论也常常成为网络上的热点。
随着网络语言的演变和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网络上的狂欢不再满足于单一词汇的重复,而是逐渐形成了“××文学”这种多样化的模仿。
“××文学”作为吐槽模板与造梗词组
“××文学”看似是简单的搞笑段子或偶然爆红的破梗,实际上却与文化热点与社会发展、公众情绪紧密相连。它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化表达,是社会情绪的集中释放,同时也是公众表达共鸣、释放情绪、调侃不公和批判乱象的一种方式。各类“××文学”的走红和传播,多源于公众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缺乏宣泄口的问题。如“凡尔赛文学”背后揭示的是虚荣心和炫耀心理,“privilege文学”则直指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
“××文学”为网友提供了更大的自我表达和延展空间。网友们不仅在形式多样的模仿中进行多元化表达,还会对“××文学”的基本特征和表达方式进行详细解读。在玩转各种文学体的过程中,既有套用格式的调侃,也有表演式的诠释,更衍生出反讽和戏谑的内容。
热梗的无序传播可能带来的语言系统侵蚀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争议一直存在。人们担心不规范的流行词语会污染语言,尤其对年轻人的语言系统造成侵蚀。确实,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一些孩子的用词情况开始出现混乱,说话也常带一些大人听不懂的词汇。而“××文学”也存在着类似的风险。如果对文学的认知仅停留在某些特定的“××文学”上,这无疑令人哭笑不得。
作为年轻人之间的网络社交语言,“××文学”具有易复制和易模仿的特性。无论是填空式造句还是拍同款短视频,几乎都是零门槛。这种基于模因的复制、模仿和传播,使相关话题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流量时代,网友的盲目跟风可能会导致哗众取宠和低俗化的情况出现,文化热点的隐忧也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