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图片文字
孔子曾言:“诗三百,思无邪。”这诠释了他对《诗经》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评价。
在我心中,《诗经》是无可替代的经典之作。它的魅力让我无法抵挡,我近期开始了背诵的旅程。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对于《诗经》的初识,多源于儿时的课本与考试。对于其内在的价值与深意,我曾一无所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认识到《诗经》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与历史内涵。
2020年,我有幸阅读了学者杨照先生所著的《经典里的》系列之《诗经》。这部作品让我耳目一新,对古文经典的探究也愈发深入。
对于我而言,阅读《诗经》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代的文化与习俗,更是一种追溯根源、寻找灵魂的旅程。读之,我仿佛能感受到祖先们的生活场景,体验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几年前,我曾粗略地研读过《诗经》,尽管选的是解读较为详细的版本,但我从未对外界透露自己读过。因为除了儿时背诵的那几篇,我对其他内容几近遗忘。
《诗经》中的国风作品,原是用来歌唱的。它们的魅力深邃且持久,即使是天才也难以一遍两遍便完全理解并记住。
最近,为了防止自己老年健忘,我开始有针对性地背诵豳风中的篇章。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七月》。这首诗篇幅较长,记录了古代农民一整年的农耕劳作与生活。
豳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源于先秦时代的豳地华夏族民歌。这首诗让我们得以乘上时光机,回到几千年前劳作生活的场景里。对我而言,它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为我在农村长大,读到“同我妇子,馌彼南亩”时,我会想起儿时全家老小在田间劳作的情景。每当播种季节,母亲们、媳妇儿们会在做饭的时间回家做饭,然后送到田里给劳作的人。
当我读到关于季节变换与昆虫的描述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人们穿着轻便夏衣、在雨后捕捉蝉幼虫的画面。
当我读到收获季节的篇章时,我会回想起儿时几家人共用的打麦场、收割回来的麦子倾泻铺满场地的场景。
这些场景历历在目,仿佛穿越一般。它让我分不清是三千年前还是我的童年。
文字是灵魂的体现。这首诗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根就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里。
附上这首《七月》的全文,希望大家共同欣赏。
第1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第2章至第8章
每一章都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与劳作,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感慨与期望。读之,仿佛可以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就是《诗经》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体验祖先们的生活。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并研读《诗经》,了解我们的文化根源,寻找我们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