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和ipv6无访问权限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IP地址资源逐渐成为网络世界的“黄金资源”。
据最新消息,负责全球互联网资源分配的机构在11月26日宣布,全球所有IPv4地址已经全部被分配完毕。这意味着,如同国际间的土地分配,再无更多空间可供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及大型基础设施供应商进一步扩展。这种IP资源的枯竭状态如同互联网的“土地荒漠化”。
IPv4,作为互联网协议的基石,自1981年首次被广泛使用以来,便如同互联网上的门牌号码,为网络设备提供了唯一的标识。用户在网络世界中,如同在现实世界中寻找门牌地址以进行交流,而IPv4地址便是他们在互联网上的身份标识。
尽管全球IPv4地址已经耗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使用IPv4设备的用户都将失去上网的资格。毕竟,理论与现实间总有细微差别。面对资源紧缺的现状,一系列的策略正在不断推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行。例如,ISP可以通过优化和回收未使用的IP地址来确保网络服务的连续性。NAT(网络地址转换)技术也在悄无声息地发挥着作用,将有限的公有IP地址转换为更多的私有IP地址。
早在2011年,业界就已经意识到IPv4地址的枯竭问题。互联网地址分配机构(IANA)在当时便预见到此情况并为之做好准备。随着技术发展,IPv6逐渐浮出水面。
作为IPv4的后继者,IPv6于1994年就被IETF正式纳入其发展议程。其新标准为:将原本的32位地址长度扩大到前所未有的128位。这相当于将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水域)覆盖计算机后,每平方米仍能拥有惊人的IP地址数量。
尽管IPv4地址的耗尽对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考虑到全球化的趋势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在IPv6的发展上并未松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凭借其先发优势在根服务器治理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已经意识到这种技术架构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IPv6的研发和布局。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尽管IPv4地址总量和人均量相对较少,但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所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IPv6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在全世界的IPv6 DNS根服务器中,部署了四分之一的服务器数量。这种积极的态势表明了我国在积极应对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决心。
为了实现IPv6的全面应用,国内各大运营商和科技巨头如阿里云、百度云等都在积极推进IPv6服务的全面提供。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发布了相关通知,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互联网直联点IPv6的全面改造。
《IPv6网络安全》也表明了我国在IPv6安全领域的成就和投入。这标志着我国不仅在IPv6布局上有着清晰的战略方向,同时也注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虽然从IPv4过渡到IPv6需要巨大的成本和全面的技术支持,但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空间环境和技术发展大势所趋,这些努力无疑是有远见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