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依恋型人格测试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他在1944年的一项关于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中,首次激发了他对母子关系研究的兴趣。随后的研究中,他指出了“母亲剥夺”的影响,即个人生活中初期几年内,延长在公共机构照料的时间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可能会对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到了1969年,Bowlby的依恋三部曲的第一部面世,这一作品详细阐释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他认为依恋并非仅源于母亲的喂食行为或人类本能驱力,而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尤其在儿童早期,这种依恋表现最为明显,儿童需将父母视为安全基地以有效探索周围环境。若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可能面临生存威胁。

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依恋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儿童领域。直到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加入,才使得依恋的研究拓展至阶段。研究表明,儿童期表现出的依恋特征,在成年后仍会显现,因此亦应具有与儿童相同的依恋类型分类。

的四种依恋类型如下:

第一种:安全型(secure)。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信任的。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联系,表现为爱情关系中的关怀、亲密感、支持和理解。

第二种:痴迷型(preoccupied),虽名曰“痴迷”,但实质上反映了焦虑—矛盾型的依恋特征。这种类型的人依赖他人的赞许来获得内心的平静,过度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他们自我形象消极,总在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

第三种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归于“回避型”的两种不同表现。回避型依恋的人常常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他们多疑且冷淡,认为别人不可靠或急于要求承诺。结果,他们难以完全相信和依赖他人。

依恋的两种核心特质是回避亲密忧虑被弃。前者涉及个体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易程度和信任度;后者则涉及个体是否担心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依恋可分为四种类型。

依恋理论提供了理解人际关系的框架,尤其对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依恋表现为有意愿建立亲密关系、能在长时间分离时保持情绪稳定、并在需要时向伴侣寻求支持。个人可通过自我反思和交流探讨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和风格。

无论是哪一种依恋类型,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依恋模式都是成长的一部分。通过自我觉察和寻求支持,我们可以学会以更健康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了解依恋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建立更健康、更稳定的人际关系。

如有任何疑问或希望深入探讨自己的依恋类型,欢迎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