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是材必修模块中生物学的关键章节之一,主要涉及细胞功能中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习理念,本节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我们将以“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课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习,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培养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探讨细胞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这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重要一章。下面我们将对教学内容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一)内容与地位
本节内容属于细胞功能的重要部分,任何生命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因此理解物质的跨膜运输对于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生将能够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学生将能够阐述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学生将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学生将能够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2)学生将学会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以及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的理解及其与能量和载体的关系,以及如何解读图表数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基础知识,这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将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概述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主题。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探究-发现活动一:学生自学后,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归纳出三种跨膜方式的特点和所需条件。
探究-发现活动二与三:通过绘制曲线图,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细胞的物质运输过程以及物质运输速率与浓度差的关系。
第二课时:继续探究主动运输的特点以及其他运输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也需注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注重学生的讨论与表达,及时总结学生的探讨结果,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