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里的新鲜事作文


在江淮平原的沃野千里和玉米青纱帐的滋养下,临泉黄牛以体形庞大、肉质、筋道充足、口感美妙的特色闻名遐迩。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的黄牛产业自1980年代初起蓬展,特别是在1990年代达到顶峰。如今,这里已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利润过亿。

张爱华便是这片土地上的养牛传奇之一。身为长官镇的养牛专家,她深谙养牛之道,将其视为家常便饭。

今年8月底,她决定造访同为养牛大户的李中伟家。李中伟的儿子李华威跟随他养牛已有17年之久,目前正在尝试一胎多犊的养殖新技术。

“一胎多犊”这项技术源自内蒙古通辽的先进经验,尽管目前尚未见到明显成效,但张爱华对李华威的尝试充满期待,她期待更多像李华威这样的年轻人能投身这个行业,“年轻一代思维活跃、文化素养高,他们的加入必将为临泉黄牛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张爱华每日凌晨三点便起身,通过监控观察牛棚状态,再亲力亲为地巡视每头牛的健康状况。她坚信,养牛没有诀窍,关键在于细心。

在镇上,张爱华以热心肠著称。其他养牛户遇到问题都会向她请教。“诚信经营是我的座右铭,”她说,“收购玉米秸秆、牛出栏时,常有长队等候在我家门口。”

尽管养牛路上不乏坎坷,如她所述:“资金易得,但人心难测。”商海沉浮,她也曾因一次亏损达30多万的交易而倍感压力。“但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将损失补回。”

随着时光流转,张爱华三度搬迁她的养牛场。2003年,她用之前15年卖牛杂积攒的20万资金租地、购牛,开始了她的养牛事业。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张爱华与丈夫决定自建牛场。他们投入100多万,建起新的牛场并购买了更多牛只。

2017年,因长官镇的整体规划调整,张爱华不得不离开她亲手创建的第一个养牛场。尽管家人起初对再次建场持反对意见,认为当时牛市并不景气,但她仍坚持己见。

在新场建设过程中,张爱华亲力亲为地设计布局、监督进度。她的投入高达100多万,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但幸运的是,为她这样的养殖户提供了包括草料补贴、饲料棚补贴在内的多项支持,共计70万元的补贴为她减轻了负担。

近年来,牛市逐渐回暖。特别是2019年中原牧场交易中心的建成后,为当地养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年,张爱华赚得了160万元的利润。如今她的牛棚里仍饲养着500多头壮硕的牛只。

尽管已至55岁,张爱华仍对那座老牛棚情有独钟。2020年8月的一个午后,她再次踏入那片曾经熟悉的院子。她的女儿和儿子都在这里成长、结婚、共同养牛。

如今儿女已成为她的得力助手和坚强后盾。看着他们逐渐掌握养牛技巧并加入这个行业,张爱华深感欣慰,“一家人在一起养牛,既能又能共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