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荒凉胭脂泪


王国维与叶嘉莹在品鉴李煜的词作时,不约而同地赞誉他为一位罕见的天才词人。其词风浑然天成,似乎从未受他人影响。

事实上,李煜的创作才华并非凭空而来。尽管他被公认为天才,但他的文学造诣是通过勤学苦练逐步提升的。

以他的一首著名作品《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为例,俞伯平曾指出:“此词全用杜甫诗‘林花著雨烟脂湿’的意境。”

李煜在这首词中,巧妙地借用了杜甫《曲江对雨》中的名句,进行了再创作。这并不影响俞伯平对他的高度评价。相反,他认为观察李煜如何“”名句,并将其为己所用,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

杜甫的《曲江对雨》中,“林花著雨胭脂湿”这一句描绘了雨中林花的情景,形象生动。而李煜在《相见欢》中,以林花被风雨的景象,表达了春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存的伤感。

这首词的下阙,“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浓缩了原诗中宫女怀旧思人的情感。最后以“人生长恨水长东”收尾,统领了全词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曲江对雨》主要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处境的感慨。而李煜则在此基础上,赋予了词作更加深沉的情感。二人的作品虽表现手法和主题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各自时代的风貌和作者的心境。

俞伯平所提及的“成句之法”,即指李煜这种借用他人句式,融入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创作者对原句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情感表达力。

在古代文学中,类似的“”手法并不鲜见。像苏轼、黄庭坚、秦少游和佛印等文人墨客,都对这种方式情有独钟。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通过对前人诗句的改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能够像李煜这样巧妙地“”名句,并写出自己独特思想感情的作家,实属难得。在当代词作家中,能够达到这种水平的也是凤毛麟角。

通过对比李煜与杜甫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心境可以赋予同一意象不同的内涵。而这种内涵的深度与广度,正是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

学习李煜的词作,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我们如何巧妙地运用“成句之法”,让我们的创作更加出彩。

我们也应该珍惜并学习古人的智慧和才华,将其融入我们的创作中,让我们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有深度。